直肠癌
直肠癌是齿状线至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肿,占消化道癌肿的第三位,约占大肠癌60%,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多在40岁以上的男性发病。其特点:1、有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便血、里急后重感。2、晚期有侵犯周围器官和组织的相应症状。3、直肠指检、直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可明确诊断。
直肠癌早期病变仅限于粘膜,有的无症状,或仅有排粪习惯改变。便血是常见症状,血量多少不等,但大量出血少见。癌肿发展后,中间部份溃破,继发感染,症状始明显。主要临床表现:1、直肠刺激症状,如便意频繁及便不尽感。2、病变溃破感染症状,如大便带粘液和脓血。3、肠腔狭窄有梗阻症状,如便前腹痛,排便次数增多,而每次粪便量不多,排便较困难,粪便变细等。4、直肠及会阴部疼痛,如晚期癌肿可侵及骶神经丛,致会阴部和骶部剧烈和持续性痛,并可涉及下腹部及腰部。5、癌肿转移至肝和腹膜时,可出现肝大、黄疸及腹水等。6、癌肿侵及肛管,并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时,常常出现消瘦、贫血、水肿等恶病质现象。7、直肠癌绝大多数(占75%~85%)为腺癌,其次为粘液癌(占10%~20%)和未分化癌、鳞状细胞癌等。直肠癌按其形态可分为以下二型:(1)溃疡型:多见,约占50%以上。肿块中央部坏死,形成凹陷状溃疡,边缘隆起,向四周浸润多,常为分化不良的腺癌。(2)缩窄型:肿瘤的纤维组织较多,向肠壁四周浸润,使肠腔狭窄,易引起肠梗阻症状。分化程度较低。
1、直肠指检因直肠癌多数发生在直肠的中、下段,80%以上的直肠癌可在指检时被发现。指检能扪及肠粘膜上有结节状突起,边界不整,质硬。有溃疡型者,可扪及溃疡边缘突起,易出血,指套上带有粘液及血液。粘液可作细胞学检查。2、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癌肿外形、大小、部位,并可施行多处组织的病理检查,以证实癌肿并确定其病理类型,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3、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对诊断及估计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4、其他疑有癌肿侵及周围器官时,男性可作膀胱镜检查,女性应作阴道及双合诊检查。疑有肝转移时应行B型超声、CT等检查。直肠癌应与痔、直肠息肉及慢性直肠炎等相鉴别。
1、手术治疗手术首先要保证癌肿的彻底切除,再考虑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肛门。根治性切除包括全部癌肿、足够的两端肠段及四周可能被浸润的组织,以及有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手术方式可根据病人年龄、病变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和恶性程度而定。根治性手术主要有三种:(1)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Miles手术):适用于癌肿下缘距肛门7cm以内者。因癌肿在直肠下端,手术需经腹腔和会阴部进行,切除直肠和肛管,然后作腹部永久性结肠造瘘术(人工肛门)。会阴部创口予以缝合,内置引流管负压引流,至创口愈合。(2)经腹腔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直肠前切除):适用于直肠癌下缘距肛门10cm以上者。手术经腹腔进行,在癌肿下缘5cm切断直肠,近端切除直肠癌肿及乙状结肠约10cm,保留肛管和括约肌,将乙状结肠近侧断端与直肠远侧断端吻合。此手术能保存正常的排便功能。(3)拖出式直肠癌切除术:适用于距肛门7~10cm之间的直肠癌,已不宜采用经腹切除而意欲保留正常肛门时。癌肿切除时,直肠在齿状线上切断,将乙状结肠近侧断端从肛门拉出与直肠远侧断端在肛门外做吻合。此手术虽保留了肛门,但排便功能较差。晚期直肝肠癌已不能行根治术时,为解除梗阻,减轻痛苦,可行乙状结肠造瘘术。2、局部治疗主要用于姑息性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对癌肿的电灼、液氮冷冻和激光等。3、放射治疗直肠癌术前放射,可改善局部情况,提高手术疗效。亦可用于术后复发的局部治疗。4、化学药物治疗配合手术于术前、术后应用,可提高疗效。亦可作为术后复发和晚期不能手术的病人。常用5-氟脲嘧啶静脉注射,效果较好。用药期间经常化验白细胞。5、常用处方(1)术前准备的用药:①饮食控制:术前3~4天进半流质饮食,术前2天改食流质。②泻药及灌肠:术前3~4天,每日服泻药。常用蓖麻油或石腊油20~30ml,也可用25%硫酸镁30ml或蕃演叶9g沸水冲[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