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的症状与治疗发表:(2006-09-1110:59);最后修改:2006-09-1111:00;栏目:[综合介绍]
作者:;【阅读:102】【留言】直肠癌发生的原因,到当前为止仍然不十分明了,不过多数认为可能与食物或遗传有关。最近十多年来,由於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繁荣,国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常规的生活类型和饮食习惯发生很大的改变。在食物方面,肉类、蛋白质、脂肪的摄取量提高很多,大肠直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叁十几岁就得到肠癌的病人也不少。
遗传方面,直肠癌的家属或癌症家族征候群等,得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当前虽然癌症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如肿瘤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但仍有许多癌化的机转不十分明了。总之,直肠癌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绝对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导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种步骤演变而成。
临床表现早期局限于粘膜,可无任何症状,有时有少量出血,肉眼尚难觉察,待癌肿增大并有溃疡及感染时可出现下列三组症状。
(一)排便异常即直肠刺激征状,如便意频繁,下坠,便不尽感,甚者有里急后重,并可伴腹胀,下腹不适等。
(二)粪便反常如血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甚者有粪形变细等。
(三)梗阻症状为直肠被癌肿梗阻,有排便困难、粪少便闭、伴腹痛、腹胀。甚者可见肠型并有肠鸣亢强等。
若侵犯了周围组织器官时,可出现相应器官病变的症状,如侵犯肛管可有局部剧痛。肛门括约肌受累可致便失禁,常有脓血溢出肛外。前方侵及泌尿系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向后侵犯骶神经丛时,出现骶部、会阴部的持续性剧痛,并牵涉下腹部、腰部及大腿部疼痛。癌转移至肝脏时,可有肝大、黄疸、腹水等症状。晚期病人可有消瘦、贫血、水肿或恶病质等。
化验检查(1)肛门指诊肛指检查简便易行,一般可发现距肛门7―8cm深度的病变。据报道,90%的直肠癌可通过肛指检查而发现。
(2)乙状结肠镜检查它可以检查距肛缘25cm以内的全部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至少60%的大肠癌可通过此方法检查发现。此法对直肠癌的诊断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
(3)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剧院对直肠中上段癌症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可以明确诊断,了解肿瘤的形态、长度,对手术前估计也有帮助,但有狭窄时应慎用,以防发生梗阻。
诊断和鉴别一般在临床上应对大便出血的病人予以高度警惕,不要轻率地诊断为"痢疾"、"内痔"等,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癌肿的可能性。对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必须重视直肠指检、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等检查方法的应用。
(一)直肠指检约90%的直肠癌,尤其是直肠下段癌、仅靠指检即可发现。但目前仍有一些医师对可疑直肠癌患者不作这一常规检查,以致延误诊断和治疗。实际上这种诊断方法简单可行,经过直肠指检还可判断扪及肿块的大小和浸润程度,是否固定,有无肠壁外、盆腔内种植性肿块等。
(二)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指检后应再作直肠镜检查,在直视下协助诊断,观察肿块的形态、上下缘以及距肛门缘的距离,并采取肿块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以确定肿块性质及其分化程度。位于直肠中、上段癌肿,手指无法触到,采用乙状结肠镜检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三)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检对直肠癌的诊断帮助不大,故不列为常规检查,仅为排除结肠直肠多发性肿瘤时应用。
治疗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化疗为辅,放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一)手术治疗分根治性和姑息性两种。
1.根治性手术手术方式根据癌肿在直肠的位置而定。直肠壁内有粘膜下淋巴丛和肌间淋巴丛两个系统,癌细胞在肠壁内淋巴系统的转移不多见。一旦癌细胞穿透肠壁,就向肠壁外淋巴系统扩散。一般首先累及癌肿同一水平或稍高处的肠旁淋巴结,然后向上逐渐累及与痔上动脉伴行的中间淋巴结群,终至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群(图27-7)。上述向上方的淋巴转移是直肠癌最常见的转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