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直肠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价值 |
|
-氟脲嘧啶0.75-1.0g或脱氧核苷0.75-1.0g;丝裂霉素10mg或阿霉素类抗癌药物30-40mg;顺铂类抗癌药物60-80mg.通常3组中各选1种联合灌注化疗,每种药物稀释成50mL,0.5h内灌注完毕.近年来新的抗癌药物卡培他滨、依立替康、奥沙利铂等相继投入临床应用,疗效有所提高.
2动脉灌注化疗对肿瘤组织的影响 结直肠癌经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病理检查表现为癌细胞不同程度的坏死、核变性、肿瘤血管血栓形成、间质纤维增生等,说明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疗效确切.参照胃癌组织学疗效评定标准[3],0级:无效,未见癌细胞和组织因治疗引起的变性坏死损害;Ⅰ级:轻效,2/3以下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溶解;Ⅱ级:轻显效,2/3以上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溶解;Ⅲ级:显效,癌细胞全部变性坏死和溶解或消失,有时可见癌组织为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所代替.我院对其中50例结直肠癌介入治疗后进行了组织学疗效评定,组织学疗效Ⅰ级20例,Ⅱ级21例,Ⅲ级9例.而且对病理分期DukesA期、B期和C期各期均有效,有效率达到100%,不同分期之间疗效并无差异[4].邢安堂etal[5]报道56例结肠癌PRAC后,组织学疗效0级2例,Ⅰ级24例,Ⅱ级28例,Ⅲ级2例,总有效率达96.4%.肿瘤的发生、生长、转移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微血管的数量是估计实体肿瘤发展的重要生物学特性.林清etal[6]报道,28例大肠癌PRAC后,大肠癌组织中心、癌黏膜表面及癌旁组织的微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比较,癌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3动脉灌注化疗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基因严密控制下主动清除多余细胞或缺陷细胞的正常现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与细胞坏死不同,表现为细胞核皱缩、失去细胞间连接、胞质浓集、胞核固缩、染色体边缘胞膜突起、缢断,形成凋亡小体.传统化疗药物治疗效果被认为是其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化疗药物还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来清除肿瘤细胞,使肿瘤缩小或退变.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诱导癌细胞凋亡是一持续过程,由于介入化疗后凋亡细胞增加使肿瘤生长减慢而产生治疗作用[7].p53基因在化疗药物诱导的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化疗药物可以阻碍DNA的合成,通过p53基因而诱导癌细胞凋亡[8-9].介入化疗除了化疗药物产生小动脉炎、动脉血栓、引起血管周围癌组织病理性坏死外,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使肿瘤缩小或退变.残存肿瘤细胞的大量凋亡,无疑对提高肿瘤手术根治率,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我院66例结直肠癌中,22例介入治疗前肠镜活检标本的癌细胞凋亡细胞密度为31.47±5.58个/网格,介入治疗后为76.69±17.12个/网格,通过介入治疗癌组织细胞凋亡密度显著增加,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肿瘤细胞凋亡与组织学疗效对照,组织学化疗反应越明显者,肿瘤细胞凋亡也越明显[4].代志军etal[10]对照45例直肠癌术前介入化疗患者和47例单纯手术治疗患者,癌细胞凋亡指数术前介入化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局部复发和肝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手术治疗组;术后5,10a生存率也显著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近来研究提示,细胞凋亡的失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我院大肠术后标本正常段肠黏膜的凋亡细胞密度明显低于结直肠癌的凋亡细胞密度.孙保存etal[11]观察32例大肠绒毛状腺瘤和33例大肠乳头状腺癌的凋亡细胞,大肠腺癌和腺瘤的细胞凋亡密度均显著高于非肿瘤黏膜,腺癌的细胞凋亡密度高于腺瘤的细胞凋亡密度,与我院结果相类似.所以,癌组织的发生和发展是否与癌组织的凋亡减少有关尚不能做满意解释. 4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手术根治切除率、生存率的影响 结直肠癌手术前进行介入化疗的目的是期望提高手术根治切除率,降低术后肿瘤转移和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我院66例结直肠癌经介入化疗后,手术根治58例,根治率为87.9%,我院同期结直肠癌单纯手术根治切除率仅为72.9%(70/96)[12].结直肠癌手术根治切除率的提高必然提高生存率,本组获得随访结果的病例中,1,3和5a生存率分别为95.1%,71.1%和48.5%.顾晋etal[13]报道44例结直肠癌术前经区域动脉灌注化疗,1,3a生存率分别为93.05%和71.80%,同期单纯手术的1,3a生存率分别为80.78%和40.76%,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Braunetal[14]对107例晚期直肠癌患者作了回顾性研究,其中52例术前动脉内联合化疗,结果动脉内化疗组5a生存率(64.76%)较单纯手术组(38.23%)明显提高.大肠癌术前经导管区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偏方: 直肠癌手术的好帮手 肠吻合器 下一个偏方: 新华网吉林频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