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地辟出了一条生命的路径,……有数不清的谢函、锦旗、‘名医’、‘圣人’之溢美,四面而来的求医和求学医的人”。中外企业报于1990年10月9日在题为《医师陈立胜获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两项殊荣》的报道中说:“……在参加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百名中医专家特邀门诊期间,慕名前来(用金不换散)求治者络绎不绝”。
《四川日报》于1991年8月22日在题为《奔向半身金像》的报道中说:“……灵活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等手段,采用祖传秘方‘金不换散’……等……散剂精心治疗各种晚期肿瘤,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四川工人日报》于1991年12月21日在题为《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疗效的学术报告》中报道中说:“从1984年开始,陈立胜灵活运用……秘方金不换散结合现代医学辨证施治,经市级以上医院确诊的各种晚期恶性肿瘤635例,按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和现行的中国抗肿瘤药物疗效的通用指标评定疗效,有效率为93.1%”。
《西南信息报》于1991年12月31日在题为《捏住癌症的喉咙》的报道中说:“金不换散以其显著的疗效正在消弭着人们心头对癌症的疑惧”。
《重庆日报》于1990年10月15日在题为《奇人陈立胜》的报道中说金不换散:“许多晚期癌症患者吃了已痊愈或有明显的好转,达到了缓解病情或延年益寿的目的”。
《北京晚报》于1993年2月24日在《投医问药》栏中提到“重庆名医陈立胜用‘金不换散’治疗……晚期癌症,已在首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作了推广”。
《兰州晚报》于1992年5月7日在题为《治癌神医……》的报道中说:“……祖传秘方‘金不换’等纯……散剂医治各种晚期癌症,取得了巨大成功”。
《健康之友》报于1992年4月15日在题为《攀登治癌高峰的人》的报道中说:“源远流长的祖传秘方(金不换散)加上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成功了”。
《声屏周报》于1990年10月17日在题为《我国中医治癌捷报频传》的报道中说金不换“……治昏迷几十天的重癌患者,服药后第二天即能从床上坐起,经过几十个疗程的治疗,奇迹般痊愈”。
《家庭医生报》于1992年4月20日在题为《治癌神医……》的报道中说:“医治癌症……人们常常是将信将疑。可是,(金不换散)却在这个医学的禁区中取得了成功的突破……”。
其它,还有很多报刊的报道,恕不再提。
对于金不换散的疗效,收到无数癌患者的来信,现摘录叁篇供参考(欢迎查证):
一、四川省铜梁县塘坪圣水村邹显英,父亲邹大陆笔:
陈医生您好!我女儿是少枝胶质细胞瘤(属癌症)于1986年底在重庆医学院,医生断定只能活一月
了。是您(用金不换散)给我女儿第二次生命,已经活到今天,这是因为您有高尚的医德,高明的医术,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顺祝春节快乐!
二、四川省重庆市南桐区南桐乡麒麟村联合队杨官奇:
尊敬的陈老师您好!我于1986年元月在重庆医学院诊断为“肺癌”后,我和家属都感到绝望和悲伤,
后来在你(用金不换散)的精心治疗下,由一个走路难的人,现在能劳动了,使我又得到了第二次生命,我对您万分感谢。
三、重庆市杨家坪支路45号王某的父亲王某某笔:
陈医生您好!我的孩子现年6岁,患脑胶质癌。于86年2月在重医做了手术,据医生讲:“以后还要
复发,约半年,23年”。我们当父母的心是万分难过的。经多方面寻找,终于打听到你是……专科肿瘤医生,医术超群,是当代精医。于86年6月份起,孩子在你用(金不换散)以来,从症状看,精神、食欲都很好。已无头昏、呕吐现象,好转稳定。在你那里,我看到孩子不死的希望,看到了当今的华佗,孩子病情的好转,使我们能安心工作和学习,我们十分感谢你。
金不换散虽然显示了它治疗晚期癌症的显著疗效。但它正期待着合作,期待着投资!需要尽快做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项目,再经临床验证而取得新药审批的资格。
我们殷切希望甘心情愿为人类攻克晚期癌症而作贡献的海内外志士仁人,能够在资金上予以支持“金不换散”的开发。
“金不换散”,万事俱备,只欠资金的东风!
一九九三年春稿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