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治疗
1.理筋手法
患者低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滚、揉、点压、拿捏、弹拨等手法按摩颈肩部肌肉,治疗20分钟,以患者肌肉松弛、有舒适感为度。
然后,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托住后枕部,嘱患者放松颈部肌肉。术者两手徐徐有力,将患者头部向头顶部方向尽量上提,然后使头部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术者用适当力量使头部继续向该侧旋转5°~10°。此时多数可听到小关节弹响声,如无不良反应,可再做向对侧旋转。隔日做一次。如旋转时患者感觉不适,或合作差者应停作。
2.牵引治疗
可分坐位牵引及卧位牵引两种。对多数颈椎患者有效,但也有少数反应不佳者。牵引时应使颈部轻度前屈,牵引重量可以从小重量开始,坐位牵引可用2~3千克,如无反应可逐渐增加至5千克,卧位牵引可从5千克开始,最重不宜超过10千克。
3.药物治疗
(1)颈型:舒筋活络,散风止痛,方用舒筋汤(当归10克,白芍10克,姜黄6克,宽筋藤15克,松节6克,海桐皮12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续断10克,甘草6克)加味。成药常用疏风定痛丸、散风活络丸等。处于慢性期又体质虚弱、肝肾不足者,则应补肝肾、强筋骨,常用补肾壮筋丸(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
(2)神经根型:①麻木型:养血活血,益气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2克,桂枝12克,芍药12克,生姜3片,大枣7枚)加味。成药常用活络丹等。②疼痛型:祛风散寒,舒筋通络,方用羌活胜湿汤(羌活15克,独活15克,藁本15克,防风15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6克)加减。
(3)椎动脉型:①痰湿中阻:化痰利湿,舒筋通络,方用温胆汤(半夏9克,竹茹12克,枳实12克,橘皮12克,茯苓12克,生姜3片,甘草6克)加减。②气血两虚:益气养血,舒筋活络,方用归脾汤(白术10克,当归3克,党参3克,黄芪10克,酸枣仁10克,木香1.5克,远志3克,龙眼肉4.5克,茯苓10克,炙甘草4.5克)加味。
(4)脊髓型: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方用强筋壮骨汤、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成药用健步虎潜丸等。
4.针灸治疗
颈型及神经根型可取风池、夹脊、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椎动脉型耳针效果较好,耳针取穴:皮质下、肾上腺、交感、神门等。
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症状逐渐加重,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宜采取手术治疗。
适宜技术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浙江中医药大学)
1.治疗方法
(1)器械仅需普通治疗床。
(2)患者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分钟。
(3)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20°角拔伸持续时间不少于一分钟,反复5遍。
(4)以食、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