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精品课程 内科学教学大纲 |
|
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五、自学内容1.复习《诊断学》中“骨髓细胞学检查”章节;熟悉巨核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形态特点。2.泛读本教科书“血管性紫癜”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章节内容;精读课堂讲授“详细讲解”与“重点讲解”部分的内容,并予“掌握”与“熟悉”。3.参考4:,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第六十七章第二、三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1317―1344 第十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详细讲解:DI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2.重点讲解:常见病因、鉴别诊断、治疗原则。3.一般介绍:DIC的发病机理、病理及病理生理。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1.概述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及继发纤溶亢进的综合征。2.病因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外科手术及创伤、全身各系统疾病在DIC发病上的作用。3.发病机理组织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血小板活化促进凝血反应;纤溶酶激活致凝血下纤溶进一步失调。4.病理及病理生理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5.临床表现可因原发病、DIC类型、分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出血倾向、休克或微循环衰竭、微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以及原发病的临床表现。6.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3P试验或血浆FDP或D二聚体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测定,AT―Ⅲ含量及活性测定,血浆FⅧ:C活性,末梢血破碎红细胞的比例等。7.诊断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方面;(2)实验室检查指标。8.鉴别诊断重症肝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9.治疗(1)基础疾病的治疗及诱因的消除。(2)抗凝治疗a.肝素治疗:肝素的用法,肝素监护,肝素过量的处理b.其它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3)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新鲜全血,新鲜血浆,血小板悬液,纤维蛋白原,FW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等。(4)纤溶抑制药物。(5)其它治疗。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临床见习示范典型病例,结合病例讨论病因、诊断和治疗原则。五、自学内容1.复习《诊断学》有关“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验”章节中DIC的基本检查”内容,2.泛读教科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章节内容;精读课堂讲授“详细讲解”与“重点讲解”部分的内容,并予以“掌握”与“熟悉”。3.参考《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第七十三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1442―1457。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个偏方: 执业护士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一 下一个偏方: 干细胞对血液系统疾病有哪些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