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重Ⅱ型再障治疗1.免疫抑制剂:ATG、ALG、CyA。2.异基因骨髓移植。3.细胞因子。第四章白血病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分类、发病情况。2.熟悉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授课学时】0.5学时
【授课方法】多媒体演示、举例、提问【教学内容】一、概念及发病情况二、分类1.根据白血病细胞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分类。2.根据受累的细胞系别分类。三、病因和发病机理1.病毒:可能为主要因素,已证实成人T细胞白血病是由HTLV-1引起。2.放射:放射核素致白血病作用已肯定。3.化学因素:苯、烷化剂、亚已胺衍生物等。4.遗传因素。5.其他血液病。
第二节急性白血病【目的要求】1.熟悉分类。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3.掌握本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后。【授课学时】1学时
【授课方法】多媒体演示、举例、提问【教学内容】一、分类1.FAB分类:分为ANLL与ALL。2.免疫分型及MIC分型:更详细、准确。二、临床表现1.贫血。2.发热、原因、致病菌类型。3.出血:部位、原因。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常见肝、脾、淋巴结、骨骼、眼部、齿龈、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睾丸等。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髓象特点。2.细胞化学:种类、特点、用途。3.免疫学检查: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分型。4.染色体改变和基因改变:t(15;17)(q22;q21)为M3特异染色体改变。5.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培养。6.血液生化改变:血、尿中尿酸升高等。四、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特点。2.血象、骨髓特点。3.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学检查进一步分型。五、鉴别诊断:主要应与MDS和类白血病反应等相鉴别六、治疗原则1.支持疗法:①防治感染;②纠正贫血;③控制出血;④防治尿酸性肾病。2.化学疗法①目的:杀灭白血病细胞,恢复正常造血,达完全缓解。②原则:早治、联合、充分、间歇、分阶段。③步骤:诱导缓解、早期巩固、维持缓解。④方案选择:ANLL与ALL常用治疗方案。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和治疗:鞘内注射、放射治疗。4.睾丸白血病治疗:放射治疗。5.骨髓移植:种类、适应症。6.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第三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目的要求】1.掌握临床表现特点及实验室检查。2.熟悉诊断、鉴别诊断、分期诊断和治疗原则。【授课学时】0.5学时
【授课方法】多媒体演示、举例、提问【教学内容】一、临床表现特点1.健康检查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2.脾大较为突出,甚至巨脾。3.白细胞增高,极度增高时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4.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临床表现的差别。二、实验室检查1.血象、髓象特点,根据实验室检查分期。2.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Ph1染色体阳性。3.血液生化:血、尿中尿酸升高、血清维生素B12升高。三、诊断依据1.脾大。2.血象、髓象特点。3.Ph1染色体阳性。4.分期: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四、鉴别诊断1.其它原因引起的脾肿大。2.类白血病反应。3.骨髓纤维化。五、治疗原则1.化学治疗:为当前首选化疗药物。2.干扰素α治疗。3.骨髓移植:异体骨髓移植可以冶愈。4.对症治疗:白细胞单采等。5.急变治疗:同急性白血病。六、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
第八章出血性疾病
【目的要求】1.掌握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2.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3.了解治疗原则。
【授课学时】1学时
【授课方法】多媒体演示、举例、提问【教学内容】一、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止凝血机制的三要素(一)血管因素(二)血小板因素(三)凝血因子因素二、出血性疾病的分类1.血管壁功能异常。2.血小板异常。3.血浆凝血因子异常。三、诊断(一)病史、过去出血史、家族史,最早出血发生的年龄,出血部位、范围、持续时间、药物和化学品接触史、过敏史、外伤和原发病等。(二)体征:出血的特点、部位等。(三)实验室检查1.筛选实验:束臂试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回缩试验、凝血时间(试管法)、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清凝血酶原时间等临床意义。2.特殊试验。四、防治(一)病因治疗(二)止血措施: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K、止血剂及输血、输血小板或输血浆等的适应症和效果。(三)局部处理
第二节过敏性紫癜
【目的要求】1.熟悉病因与发病机理。2.掌握本病的排除诊断法。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检查与治疗。
【授课学时】1学时
【授课方法】多媒体演示、举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