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可无症状,或仅有头晕、疲乏、体力减弱、易感染等。(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降到4×109升以下,中性粒细胞(N)绝对值低于(1.5~1.8)×109/升。
(2)骨髓象检查:粒细胞系统呈增生低下或成熟障碍。
10.粒细胞缺乏症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绝对值少于(0.5~1.0)×109/升,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降至30%以下,即出现感染、发热等急性严重症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骨髓粒细胞贮备池检查、粒细胞边缘池检查、粒细胞破坏程度的检查等,有助于本病及白细胞减少症的诊断。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低于2×109/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小于20%~30%。
(2)骨髓象检查:粒细胞增生极度低下或成熟障碍。
1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是以巨核细胞系列增生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以自发性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肝脾肿大等为特点。
(1)外周血检查:血小板(PLT)超过800×109/升;血片中可见血小板聚集成堆,大小不一,有巨形及畸形血小板,偶见巨核细胞碎片及裸核。白细胞(WBC)可增多或正常。
(2)骨髓象检查:各系细胞增生活跃,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并有大量血小板及巨形血小板形成。
(3)血小板黏附功能(PAdT)及聚集功能(PAgT)测定:两值均F降。
1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主要以皮肤和黏膜自发性紫癜和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为特点。
(1)血小板计数(PLT)及其功能检查:血小板低于80×109/升,出血时间(BT)延长,凝血酶原消耗时间(PCT)缩短,血块退缩(CRT)不良。
(2)骨髓象检查: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但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
(3)血小板寿命及抗人球蛋白测定:血小板寿命缩短,血小板抗人球蛋白试验可为阳性。
13.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常见症状有皮肤紫癜、黏膜出血、腹痛、便血、关节肿痛或尿血等。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2)束臂试验:半数以上为阳性。
1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rP)
是因免疫因素造成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为皮肤淤斑或“乌青块”,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常见于四肢远端;有口、鼻出血及女性月经过多。临床上一般将rrP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以2~6岁儿童为主,无性别差异,后者则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1)血小板(PLT)计数:减少,急性型可在20×109/升(/L)以下,慢性型可在(30~80)×109/升。
(2)血小板(PLT)寿命:缩短是PLT破坏的直接依据。
(3)血小板(PLT)相关抗体及补体测定:PAIgG、PAIgA、PAIgM、PAC3测定,均可增高;治疗有效时,PLT回升,其相关抗体及补体则下降。
(4)出血时间和血块收缩试验测定:前者延长,后者收缩不良。
(5)骨髓象检查:如见巨核细胞增生伴成熟障碍,则支持本病诊断。
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以出血及关节病变为主要特点。
(1)凝血功能检查:试管法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不良,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延长。
(2)因子Ⅷ:促凝成分(Ⅷ:C)及Ⅷ:C抗原(Ⅷ:CAg)测定:两者呈平行下降。依Ⅷ:C水平,将血友病甲分为四型,即重型低于2%,中间型2%~5%,轻型5%~25%,亚临床型25%~45%。Ⅷ:C和Ⅷ:C抗原均缺乏或消失者,称为交叉反应物质阴性(CRM-)血友病甲,约占患者总数的85%;Ⅷ:C缺乏而Ⅷ:C抗原存在或相对增高时,称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血友病甲,占15%。
16.血管性血友病(vWD)
是由于血液中一种与正常止血功能有关的重要物质――vWF因子缺乏或结构异常,所导致的具有复杂止血功能缺陷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大多数病人有出血倾向,但与血友病不同,本病出血是以皮肤黏膜为主,如胃肠道出血及女性月经过多,儿童常表现为鼻出血和牙龈出血。拔牙、扁桃腺切除或其他外科手术后的过度出血及皮下出血也较常见。
(1)出血时间(BT)测定:延长,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
(2)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其值往往低于正常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