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铁血黄素阳性;血管内、外溶血,尿血红蛋白均为阳性;血管内、外溶血,尿胆原均增加,但血管外溶血增加得更明显。(3)骨髓象检查:红系明显增多,粒/红比值减低或倒置,幼红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
(4)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及血清胆红素(BIL)测定:乳酸脱氢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可稍高于正常。
(5)血浆游离血红蛋白(Hb)等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血浆结合珠蛋白(HP)减少,血浆高胆红素白蛋白阳性。
(6)红细胞寿命测定:可缩短。
5.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AA)
系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于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时所需温度不同,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两型;根据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AIAA的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除有前题中的溶血性贫血化验检查异常外,尚有以下一些特点。
(1)外周白细胞(WBC)计数测定:急性发作时,WBC计数可增高,并且可出现中幼和晚幼粒细胞。
(2)血清华氏反应和Coombs试验:均可为阳性。
(3)免疫球蛋白(Ig)等测定:lg测定可增多,抗核因子为阳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多,活化第三补体成分低于正常。
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是一种慢性获得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溶血,与睡眠有关的、间歇发作的血红蛋白尿为其典型特点。
(1)血常规检查:多见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常低于60克/升(g/L);如血红蛋白尿频发,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大红细胞、多彩红细胞增多,较其他溶血性贫血少见;多见白细胞(WBC)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PLT)中度减少;约半数患者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检查:半数以上患者骨髓象示三系增生活跃,尤其以红髓为甚;骨髓铁染色,可显示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减少。
(3)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可呈持续阳性。
(4)血红蛋白和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均升高,结合珠蛋白减少;IBIL在急性溶血时,可增高。
(5)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检测: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本病溶血增强,特异性较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均可为阳性,均比酸溶血试验敏感。
(6)红细胞的CD55、CD59等糖化磷酯酰肌醇连结蛋白测定:可为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点是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代之以脂肪组织,最后总造血功能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发热、感染,一般无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1)外周血检查:全血细胞及网织红细胞(RC)绝对值均减少。
(2)骨髓象检查: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而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3)血清铁(Fe)及总铁结合力等检查: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而血清总铁结合力下降。
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是以红细胞系统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皮肤、黏膜呈红紫色、酒醉面容为特点,尤以颈、颊、唇、耳、鼻、四肢远端为甚,还有头痛头胀、眩晕耳鸣、神疲乏力、肢体麻木等。
(1)红细胞(RBC)指标测定:红细胞增多,达(7~10)×1012/升,红细胞比容大于50%,全身红细胞容量增加,达120~200毫升/千克体重(ml/kg)(正常值为65~90毫升/千克体重),网织红细胞(RC)正常或偏高。血红蛋白(Hb)可达180~240克/升(g/L)。
(2)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测定:白细胞升高,并伴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血小板增高可达(400×1000)×109/升。
(3)骨髓象检查:增生明显活跃,粒与幼红细胞比例下降;铁染色显示,骨髓内贮存铁减少。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测定:无感染时,大多数升高,可超过100。
(5)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可高于0.92(92%)。
9.白细胞减少症
指外周血中自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升而言。由于中性粒细胞(N)占粒细胞的大多数,故白细胞减少症又称粒细胞减少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