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和臀部,对称分布,以伸侧为多,常成批反复出现,高于皮面,按之不褪色。可伴有瘙痒、荨麻疹等其他皮肤过敏的表现。关节型紫癜是以关节疼痛肿胀为主,但不留后遗症;胃肠型紫癜是以腹痛为主,为发作性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便血。有些病人在紫癜后可出现肾炎症状,有血尿、蛋白尿,少数可发展为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为阳性。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等均可正常。
过敏性紫癜的防治,首先要积极寻找引起过敏的因素,避免再接触。可用非那根、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同时可用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等。症状较重者可用强的松。多数病人几天至几周可痊愈。如症状反复者可合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
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它是指由于体内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后可引起是红细胞发育障碍,所致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又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象检查发现,幼稚红细胞量多,细胞核发育不良成为形态特殊的巨幼红细胞,血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量少,细胞体积变大、变厚、染色加深。维生素B12和叶酸主要来自食物(肉类、肝脏等),经胃肠道吸收,储藏于肝内。发生此类贫血的多为慢性胃肠道病、慢性感染者和只吃人乳或牛乳而不加其他辅助食品的婴儿。在治疗上,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奏效极快,骨髓内的巨幼红细胞仅23天后即可消失。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由女性传递,而患者都是男性。正常人体内有十余种凝血因子,血管破损时,各凝血因子相继激活后才能形成血块止血。血友病患者则是血浆内缺乏某种凝血因子,因此血液不能凝固而易出血。血友病甲为血浆内缺乏抗血友病球蛋白(VIII因子);血友病乙为缺乏凝血活素成分(1X因子);血友病丙为缺乏凝血活素前质(XI因子)。一般可根据凝血活素生成试验和纠正试验确定血友病的类型。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生之具有,伴随终身;多在深部肌肉组织内形成血肿;关节腔是好发部位,反复出血,可造成关节畸形;也可有内脏出血,但颅内出血较少见。在某些部位的出血如形成血肿,可有压迫症状。
在治疗和预防上,患者一般治疗是,要局部止血。出血严重时,应根据血友病的类型补充凝血因子。同时给予应给予足量的新鲜血、血浆或抗血友病球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以补充凝血因子帮助止血,还可用激素和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预防上应随时注意避免任何损伤,不可进行肌内注射等,如必须拔牙或施行手术,术前应输新鲜血,使凝血时间缩短到正常范围,然后施行手术。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类止痛药(易诱发出血)。禁止近亲通婚,有血友病家族史者,不要互相通婚,以减少发病率。
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是指血液中白细胞减少(<4,000/立方毫米)而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正常循环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是4,00010,000/立方毫米,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一道防线,它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对于病原菌消灭作用。一般的慢性白细胞减少者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些头昏、乏力、易感冒等。严重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数<2,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可突然出现高热、寒颤、口腔咽喉粘膜溃烂,常因并发败血症等严重感染而死亡。
白细胞减少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生成减少:物理因素,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氯霉素、合霉素、抗癌药)、苯及其衍生物等引起的骨髓抑制,粒细胞生成障碍。一些病毒感染后,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等。骨髓穿刺可了解骨髓内白细胞生成的情况。
2、分布异常:转移性或假性粒细胞减少。
3、破坏过多:①在病毒感染(如肝炎、伤寒等)时,白细胞消耗破坏增多。②血液中存在有破坏粒细胞的抗体,引起免疫性白细胞减少。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湿性关节炎等)、药物(解热止痛药、磺胺等)过敏引起的,做白细胞凝集试验,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可证实抗体的存在。③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原因不明,可能与免疫有关。病程较慢,绝大多数愈后良好。
去除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是防治本病的重点。可给予维生素B6、维生素B4、利血生、核苷酸片、脱氧核糖核酸等给补充造血原料。但对于分布异常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疗效不好。也可用中药、针刺治疗。
淋巴瘤淋巴瘤是指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不包括其他癌肿转移至淋巴结。按病理特点淋巴瘤分为淋巴网状细胞瘸(又称何杰金氏病)和非淋巴网状细胞瘤两大类(后者主要包括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肉瘤)。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是,首发症状为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质地中等,富有弹性,若增生很快或侵犯神经时可有疼痛。少数病人仅有深部淋巴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