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三大症状,同时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常进行性加重。除皮肤粘膜有出血外,可有内脏出血,其中颅内出血常是白血病致命的原因。由于血液中正常白细胞减少,所以患者的免疫功能差,很易发热,且伴有感染病灶,一般抗生素不易控制。血液和骨髓液涂片检查中,正常的造血细胞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幼稚的白细胞,周围血液内正常的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出现幼稚白细胞。
常用的抗白血病药物有长春新碱、阿糖胞苷、环胞苷、6-巯基嘌呤、环磷酰胺、氨甲蝶、强的松和三尖杉脂碱等。因化疗药物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所以除全身用药外,还须脊髓腔内给药。白血病病人发热时要积极寻找有无感染病灶和感染的病原菌,以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白血病病人抵抗力差,因此预防感染,加强护理、注意口腔饮食卫生和皮肤清洁等极为重要。贫血、出血严重者,最好输注新鲜血。
2、慢性白血病:起病较隐匿,血液中白细胞数显著增加,其中主要为比较成熟的幼稚白细胞。其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为常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少见。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或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白细胞增多和脾肿大。有乏力、低热、盗汗、消瘦、脾区不适、胸骨疼痛等常见症状。后期可有贫血和出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马利兰。如病程末期出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的症状、血象和骨髓象,则称为急性变。治疗方法同急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病年龄大,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高,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病程长,发展缓慢。若病情稳定,可不需治疗,需随访观察。
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本质上不属于白血病,仅是病人血中有幼稚白细胞增多的的类似白血病的一种血象反应。主要由于骨髓受了某一种强烈的刺激(严重感染、中毒、溶血、恶性肿瘤。大出血等)所引起。大多数病人表现为血液中自细胞增多(可达5一20万/立方毫米),并可能有幼稚白细胞出现。只要针对原发病治疗,这种现象即可消失。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正常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升。当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9/升时即可有出血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出血,口腔、鼻及内脏粘膜出血,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类:
1、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肿骨体转移、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都可伴有血小板减少。放射性物质、抗肿瘤药物、苯等也可使血小板减少。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或感染后都可使血小板破坏过多。这类病人除有出血现象外,还有各种原发病的表现,治疗以针对原发病为主。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年轻女性,常有反复发作。急性型多见于小儿病毒感染之后。病人血清中出现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过多地破坏。骨髓涂片见巨核细胞数虽然增多,但形成血小板的功能差。
治疗时可口服水牛角粉,肌内注射止血敏、辅酶A等。出血较重中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做脾脏切除或加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胶、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出血不止或有内脏出血的可输给新鲜血液或血小板悬液帮助止血。
雷诺氏症所谓雷诺氏症,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对于病因至今仍不明确。间歇性肢端苍白、紫绀、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呈单侧性起病,先以1~2个手指、脚趾受累,继而可扩展为多个手指或脚趾,两侧对称性受累。累及鼻尖、面颊、耳廓外缘和下颌端者偶见。该病多在受凉或情绪波动以及冬季时发生,如保暖、揉擦后可缓解。发作间歇期肢端颜色正常。青年女性多见。肢端动脉痉挛症严重时,可出现皮肤萎缩或增厚,指甲弯曲畸形,指(趾)尖溃疡,甚至肢端坏疽。
雷诺氏现象是指由于各种疾病引起肢端动脉痉挛,而继发类似雷诺氏症的临床表现。常见的病因有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冷血凝集素增多或冷血球蛋白血症、手足发绀症、脊髓空洞症、周围神经炎等。此外麦角碱、砷、铅和铊中毒等也可引发本病。如出现雷诺氏现象者,要找出原发病,因此必需及时就医,。
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同时可给予妥拉苏林、苯苄胺、氢化麦角碱、罂粟碱、利血平等交感神经阻滞剂和血管扩张药。病情严重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施交感神经切除术。
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由于过敏引起的。食物中异体蛋白质如鱼、虾、蟹、牛奶、鸡蛋等;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药物、寒冷、吹风、吸入花粉、昆虫叮咬等都可引起过敏。
紫癜多出现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