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偏方大全 >> 内科偏方 >> 血液系统 >> 正文  

第十三章 血液系统疾病

C3.5×1012/L,WBC7.0×109/L,N40%,L60%,PLT25×109/L。目前的诊断及首选处理是[E]

A.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

B.过敏性紫癜;抗过敏治疗

C.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感染治疗

D.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E.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治疗

12.患儿,13月,因“面色苍白1月半”收住入院。体检时心尖区闻及III/6级收缩期杂音。血常规:Hb50g/L,RBC2.5×1012/L。该患儿的贫血程度属[D]

E.极重度贫血

13.下列各项提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属于高危型,除了[A]

A.诊断时外周白细胞计数>25×109/L

B.染色体核型为t(4;11)或t(9;22)

C.泼尼松试验不良效应者

D.12月的婴儿白血病

E.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或)睾丸白血病者

14.男婴,2月+。生后纯母乳喂养。“腹泻2周,苍白、呕吐,嗜睡1d,抽搐,昏迷2小时”入院。体检:神志不清,口唇苍白,前囟饱满,颈抵抗(+)。血常规:Hb70g/L,RBC2.3×1012/L,WBC11×109/L,N60%,L40%,PLT200×109/L。诊断为“婴儿期获得性VitK依赖因子缺乏症”。该病哪种出凝血实验检查异常[A]

A.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白陶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C.试管法凝血时间延长

D.纤维蛋白含量降低

E.出血时间延长

15.一正常小儿,其血常规中白细胞分类为:中性粒细胞32%,淋巴细胞65%,单核细胞2%。该小儿的年龄为[C]

16.*男孩,3岁。因“肌注后臀部血肿”收治入院。经各项检查证实为“血友病(甲),重型”。下列哪项检查作为该病的初筛试验最合适?[C]

A.血小板计数减少

B.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C.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延长

D.出血时间延长

E.纤维蛋白含量降低

注解:KPTT是检测第一阶段凝血功能异常的实验室指标,PT是检测第二阶段凝血功能异常的实验室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是第三阶段凝血功能检测的指标,出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为测定血小板功能或数量异常的检查。血友病主要累及凝血因子VIII、IX和XI(第一阶段凝血因子),故以KPTT为最适筛查试验。

17.*男婴,10月。发热1月,耳流浓10天,皮疹5天入院。经查诊断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莱特勒-西韦病)”。下列哪项为最终确诊指标?[D]

A.患儿有出血样皮疹、耳流浓及颅骨缺损

B.皮疹印片见大量单核组织细胞,形态无异常

C.皮疹印片见大量单核组织细胞,形态无异常;且皮疹活检S-100蛋白染色阳性

D.皮疹印片见大量单核组织细胞,形态无异常;皮疹切片电镜见此组织细胞内有Birbeck颗粒

E.皮疹印片见大量单核组织细胞,形态无异常;且皮疹活检ATP酶染色阳性

注解:目前组织细胞增生症(莱特勒-西韦病)的诊断标准包括:1.初步诊断:皮疹印片光镜下见大量单核的组织细胞,形态无异常;2.明确诊断标准:光镜所见+下列标准中的二项或二项以上指标,①ATP酶阳性②S-100蛋白阳性③α-D-甘露糖酶阳性④花生凝集素阳性;最终诊断标准:光镜所见+电镜下病变细胞内有Birbeck颗粒和/或CD1a单抗染色阳性。

18.*女孩,7岁。因“皮肤苍黄6年,发现脾肿大2月”入院。血常规示:Hb:78g/L,RBC2.8×1012/L,Ret12%,WBC3.8×109/L,N55%,L45%,PLT100×109/L。经查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采取下列哪项处理?[D]

B.保肝、利黄

C.给予VitE以保护红细胞膜,减轻溶血

E.目前无治疗手段

注解:脾切除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有效方法,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目的。手术以5~6岁后为宜,过早切脾可能影响免疫功能,易患严重感染。

19.男婴,10月。因长期腹泻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近1月出现发热、咳嗽,近2天出现点头样呼吸。入院查体:面色灰暗,两肺满布细湿罗音,“三凹征”明显,心率160次/分,肝肋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偏方:

  • 下一个偏方:
  • 相关文章
    十三亿人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
    女人去皱的十三个偏方
    中医偏方十三法治疗恶性淋巴瘤
    第十节 缺乳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