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ex)系统等,而SLEDAI系统被认为是评价SLE活动性的金标准,美国FDA将SLEDAI作为SLE新药疗效评价的必备指标[9,10]。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使用。 笔者认为全面、系统地引入国际上较成熟的疗效评价指标是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采用多维模式,通过对中医证候相关症征的疗效指标的选择,如SLEDAI系统、SF-36和FSS量表等不同指标在不同时点应用的敏感性分析,凸现中医干预疾病后的疗效反应点,初步形成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综合信息,建立较完善的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利于推广应用。积极地发掘和研究中医药干预治疗优势,使之在SLE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可能解决目前尚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弥补当前治疗SLE的不足,众多学者也一直期待在中医药治疗方面对该病的研究能寻求出实质性的突破,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及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相信在文献分析、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引入目前国际有关SLE较成熟和公认的疗效评价指标如SLEDAI系统,国际公认的疲劳程度量表、SF-36等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综合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等多维指标,通过开展多中心协作,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综合利用多种指标完善评估效果,有利于凸现中医干预治疗的优势和疗效,可构建一个较完整的反映SLE中医药治疗优势和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估体系,以及建立国际公认的中医药防治SLE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法。笔者认为,要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集思广益,制定疗效评估的标准及其相关的细则,先有一个初步的方案,然后投入临床试用,在广泛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和精炼。
【参考文献】 [1]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55. [2]陈达灿,P国维.中医临床诊治全书皮肤性病科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5. [3]吴元胜,P国维,范瑞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889. [4]吴元胜,陈达灿,P国维.SLE中医药疗效评价与生存质量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9):1596. [5]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3. [6]方积乾,万崇华,史明丽,等.生存质量研究概况与测定量表[J].现代康复,2000,4(8):1126. [7]LLi,HMWang,YShen.ChineseSF-36HealthSurvey:translation,culturaladaptation,validation,andnormalization[J].JournalofEpidemiologyandCommunityHealth,2003,57:259. [8]刘静,舒强,王洁贞.用SF-36量表评价红斑狼疮患者生存质量[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83. [9]李学平,满孝勇,冒长峙,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损伤性指标的临床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10(5):321. [10]UrowitzMB,GladmanDD.Measuresofdiseaseactivityanddamagei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J].Bailliere sClinRheumatol.1998,12:405.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