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PV),是因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增殖引起的疾病,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范畴。患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呈绛红色,尤以两颊、口唇、眼结合膜,手掌等处显著,常伴有晕眩、头胀痛、有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脾肿大、高血压等特点。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高值,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亦相应增高,且常伴白细胞、血小板增高,并除外因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休克、烧伤等血液浓缩所致的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及排除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特别是由于心肺功能不全、肾、肝、小脑及妇科肿瘤等所致者,还应注意有无嗜烟癖、是否居住高原地区、有无遗传性疾病等。本病较为少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100万,以老年男性居多。男女比大约是1.4~2∶1,诊断时的中位年龄60岁,儿童罕见。病程进展缓慢,病程可长达10~20年,但本病易出现出血、栓塞等并发症,且有恶性变倾向,易发展为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衰竭等,预后不佳。
研究证明,其红系增生并非缺氧引起,红细胞寿命也正常。由于红细胞过度增生,全血容量增多和血黏滞度增高,导致全身血管扩张和血流缓慢,引起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症状,以及血管栓塞,以静脉血栓较多见。同时由于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出血。
西医学对真红的治疗通过去除部分血液(如静脉放血),或红细胞成分(如血细胞分离机上行红细胞去除术),以及抑制造血,如化疗药物(口服羟基脲、马利兰、环磷酰胺、静脉用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等)、免疫治疗(α干扰素隔日皮下注射)来取得。
中医学上,本病属于“血痹”、“眩晕”、“血证”、“癥瘕”等范畴。患者往往素体阳盛,嗜酒和嗜食肥甘、辛辣等,致血分郁热,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痰湿偏盛,与热搏结,化燥灼津,以致血行不畅,而成本病。本病以实证为主,或气滞血瘀,或肝经湿热夹瘀,或血热迫血妄行。血瘀日久则胁下有积块,痛有定处,舌质暗,脉涩;肝经湿热则口苦咽干,烦热,目赤,苔黄,舌质红,脉数;而血热,或身热,或血不归经,迫血妄行而有衄、下血诸证。故祛瘀泻实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中医临床分以下三种证型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症见头晕、沉重感,气短、体乏、耳鸣、听力减退、心悸、失眠、眼结膜充血。面颊、鼻尖、口唇及手足皮肤发绀,肋下积块,舌质紫,苔薄白,脉沉涩。治拟活血化瘀,散结软坚。方选血府逐瘀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党参10克,紫草20克,赤芍15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丹参15克,木香15克,远志15克,甘草3克,水蛭15克。若胸部闷痛,四肢麻木,去远志、木香加瓜蒌15克。
血热瘀滞证 症见头刺痛,面颊部、额部色鲜红;眼结膜充血,不寐、多梦,易怒,口干喜冷饮,食欲不振,纳差,脘满痛,便秘,尿短赤,舌质鲜红,苔少浮黄,脉洪。治拟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选芩连四物汤、泻心汤、桃红四物汤化裁:生石膏20克,知母20克,丹皮15克,山栀15克,黄连10克,黄芩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生大黄10克,紫草20克,水蛭10克。若胸闷刺痛,心悸气短,去大黄,加降香10克;若心悸气怯,去黄连、大黄、枳壳,加黄芪、党参各15克。
湿热夹瘀证 症见胸胁苦满,时有刺痛,口苦咽干,黏腻有痰,巩膜瘀斑,皮肤红紫,头痛、头晕、耳鸣、心烦,失眠多梦,微热汗出,体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热便秘,尿黄,舌红紫,脉沉涩。治拟疏肝清热,化湿祛瘀。方选龙胆泻肝汤、泻肝汤加减:紫草20克,卷柏60克,龙胆草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