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0岁.而无近期活动性出血.中风.出血倾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高血压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禁忌症者.⑴静脉应用溶血栓药:可选用:①尿激酶国内最常用.100~150U1/2~1小时滴完;②链激酶100~150万U1h滴完(同时用地塞米松2.5~5mg预防寒战发热反应);③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先推注10mg.继而50mg1小时滴完.再40mg2小时滴完;④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先推注20mg.继而60mg1小时滴完;⑤甲氧苯基化纤溶酶原链激酶复合物(APSAC)一次推注30mg.用药前服阿司匹林300mg/d.3天后改为50mg/d长期服用.溶栓后每4~6小时测凝血时间和血纤维蛋白原.当凝血时间恢复至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和血纤维蛋白原>1000mg/L时.给予肝素5000U静注.继而500~1000U/h静滴.并调节剂量保持凝血时间在正常值的2倍.5~7天后停用.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出血倾向.出现:①2小时内胸痛解除.②2小时内抬高的ST段恢复或每1/2h比较ST段回降>50%.③血清心肌酶CPK-MB峰值提前于发病后14h内出现.④2小时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时.提示心肌已得到再灌注.
⑵冠状动脉内应用溶血栓药: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随后注入硝酸甘油2000μg.如用尿激酶先注入3万U.继而4000~8000U/min.每10~15min造影一次.如血管已再通.减半给药再维持1/2~1小时.如用链激酶先注入3万U.继而2000~4000U/min.血管再通之后再维持1/2~1小时.如用rtPA先注入10mg.继而30mih输注40mg.最后1hr内再输注50mg.本法疗效较好.用药量较小.但要有造影的设备和技术.准备和操作过程会耽误给药时间.故目前已较静脉给药法少用.
用药物溶解血栓.被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平均在75%左右.未再通的血管还可用PTCA使之扩张和再通.近年有主张直接用PTCA使冠状动脉再通而不需先用溶解血栓的药物.认为再通率可达90%.
5.消除心律失常(参见“心律失常”)
⑴室性心律失常:有主张有心肌梗塞发病后立即肌肉注射利多卡因200~250mg.预防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频繁的室性过早搏动或室性心动过速.宜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如无效.5~10分钟后可重复).控制后用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每分钟1~3mg维持(利多卡因10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滴注.1~3ml/min).情况稳定后可考虑改用口服美西律150~200mg.普鲁卡因酰胺250~500mg.溴苄铵100~200mg.丙吡胺100~200mg.妥卡尼400~600mg或奎尼丁0.2g.每6小时一次维持.发生心室颤动时.应立即进行直流电除颤.用最合适的能量(一般300J).争取一次除颤成功.在无电除颤条件时可立即作胸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心腔内注射利多卡因100~200mg或普鲁卡因200~300mg.或溴苄铵250mg.并施行其他心脏复苏处理(参见本篇第六章“心脏骤停和心原性猝死”).加速的心室自主心律一般无需处理.但如由于心房输送血液入心室的作用未能发挥而引起血流动力失调.则可用阿托品以加快窦性心律而控制心脏搏动.仅在偶然情况下需要用人工心脏起搏或抑制异位心律的药物来治疗.
⑵房室传导阻滞:对第三度(包括估计有可能发展为第三度)和第二度Ⅱ型(MobitzⅡ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宜用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待情况好转后撤除.如传导阻滞成为持续性.则以后再安置埋藏式的起搏器.作为永久性应用.对第一度和第二度Ⅰ型(文氏现象)的房室传导阻滞.可根据病人情况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麻黄素等治疗.并严密观察其发展.
⑶缓慢的心律失常:对各种缓慢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的.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或乳酸钠(静脉注射或滴注)等治疗.以往认为应用阿托品较为合适.如同时有低血压者也可用异丙肾上腺素.但后者还有增强心脏收缩力的作用.引起心肌氧耗量增加.并有导致心律失常的可能.近年来认为阿托品引起心率增快的同时.也使心肌氧耗量增加.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因此也应慎用.用上述药物无效或发生明显副作用时也可考虑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
⑷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等.可选用β阻滞剂.洋地黄类.维拉帕米.胺碘酮.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他唑啉等药物治疗.对后三者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同步直流电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