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消化不良单方验方 |
|
久泻不止 ,脾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黄芪益气升清;肾阳已衰,寒气内盛者,加肉桂;黎明泄泻,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者,加补骨脂、肉豆蔻; 腹痛喜按,怯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脾虚湿盛,加苍术、厚朴、藿香、泽泻。
专方验方
1.理中活血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干姜12克,白芍15克,吴茱萸8克,丹参30克,薏苡仁30克,川芎12克,元胡12克,五味 子15克。每日1剂,水煎分服。适用于本病属中阳不足,气血淤滞者。
2.抑激止泻汤:党参15克,白术10克,炮姜炭10克,防风炭10克,白芍15克,仙茅12克,广木香6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服。适 用于本病腹泻型。
3.加味安土汤:白芍20克,白术15克,白茯苓15克,柴胡10克,苍术5克,炮姜3克,神曲10克,陈皮10克,白芷10克,益智仁10克,炙甘草 10克,每日1剂,水煎分服。适用于本病属肝郁脾虚者。
参考文献: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消化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中医内科处方手册》
山西科学出版社《肠胃病学》
肠易激综合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概述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主要累及大肠或小肠,是由肠管运动与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其特点是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有过度的反应或反常现象,表现为结肠性腹痛,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本病多为精神因素所引起,病理改变纤维镜可见肠管痉挛,充气激惹性疼痛,黏液分泌可能增加或可见轻度的充血水肿。主要表现以肠道功能紊乱为主,患者常见腹泻、腹部不适、腹胀、肠鸣音亢进、或便秘等症状。体检可触及乙状结肠肠段有敏感性压痛。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黏液便型四种。血、尿、粪常规检查、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检一般无器质性改变,应与其他肠道器质性病变相鉴别。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泄泻”、“便秘”、“下痢”、“肠郁”等范畴。
二诊断
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见于女性,起病缓慢,病程多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症状轻重不一,一般情况较好。
2临床病情与情绪关系密切,对饮食、寒温、劳累等也颇敏感而易于诱发,常伴有失眠、焦虑、精神涣散、头痛、健忘、神经过敏等症状。对药物“敏感”,初服多有效,再服则无效。
3主要表现为腹痛不适,多为胀痛或呈痉挛痛,部位以左少腹为多见,矢气或排便后腹痛可减轻或缓解。排便习惯改变,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症。体检可无阳性发现,或于左下腹有轻压痛,或可扪及条索状肠管。
4实验室检查:大便黏液较多镜检无红、白细胞,找不到阿米巴及血吸虫卵,细菌培养阴性隐血实验阴性。血常规及血沉等均属正常。
5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
6内窥镜检查:肠运动亢进,甚至痉挛,黏膜无异常,活检基本正常。
三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病机主要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等脏功能失调。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及脾,脾气失和,可形成肝脾不调证.根据临床观察,一些明显的精神变化,均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运动功能和内分泌失调。中医“脾藏意”、“肝主舒泄”、“思虑伤脾”、“木郁克土”的传统理论,表明十分重视神经活动在病因学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脾胃的腐熟与输运,依赖肾阳之温煦,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也是脾运不健的的重要原因。此外,气运不调,生湿、生热、生痰,也可形成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征候。其早期多属于肝郁脾虚;后期累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可见气滞血瘀等症候。
四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证
证候:每因情志拂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噪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理气机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炒白术12克,生白芍12克,防风9克,陈皮10克,柴胡9克,煨木香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偏方: 消化不良的偏方2 下一个偏方: 消化不良的偏方2 不得不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