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的来源及分类
方的形成与应用,主要有经方验方与偏方单方。经方验方是由历代著名医家在治病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处方用药。进一步地说:经方特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如治疗肾阴阳虚的肾气丸,治疗脾胃虚寒的理中丸,治疗大便不畅的麻子仁丸,治疗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等;而验方则是特指张仲景之后历代医家所创造的处方,如治疗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治疗心阴虚的天王补心丹,治疗肝郁血虚的逍遥丸,治疗气血两虚的八珍汤等。经方验方的最大特点是由经验认识到经验体会,再由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指导,进而由理论指导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处方用药理论体系,既可应用于理论学习,又可指导于临床应用。可见,经方验方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
偏方单方则是民间治病的个案经验认识而形成的处方,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单个性,或局限性,尤其是组方用药缺乏严密性与合理性。又因偏方单方在形成过程中缺乏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运用偏方单方仅仅局限在经验认识上,未能从理论高度研究与指导偏方单方的应用。所以当今运用偏方单方,往往以个人经验治疗体会而缺乏针对性,这就要求对偏方单方的应用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固执于偏方单方治大病的偏见。
处方用药组成的基本要素
经方验方组成的基本要素有3个,一是通过科学配方而达到提高单味药治疗作用。因为处方用药很少用一味药治病,在多数情况下至少有2味药以上组成。但2味或2味以上的药并非是随意堆积组成,而是经过经验认识、理论研究与科学验证而总结的处方用药,如人参配白术增强益气作用,大黄配芒硝增强泻下作用,附子配干姜增强散寒作用,山楂配麦芽增强助消化作用等。二是通过合理配方而达到改变处方用药的部分作用,即处方用药根据复杂病情而选用不同的药物,但用不同的药物则又有弊端。为了取长补短,所以在配伍时必须改变方中药用的部分功用,如大黄配附子(附子用量大于大黄)改变大黄寒凉之性,取其泻下作用;吴茱萸配黄连(黄连是吴茱萸用量的6倍)改变吴茱萸温热之性,取其制酸止酸作用。三是消除处方用药的毒性、酸性、烈性等副作用,即根据病情需要,不用毒性药,或酸性药,或烈性药,则不能取得预期治疗目的,但用了又有毒性反应。所以方中用药必须配伍制约或消除毒性的药,这样既能达到治病目的,又能使处方用药不产生毒副作用。如大枣能降低大戟、芫花、甘遂的毒性,阿胶能减弱甘遂的酸性,蜂蜜能减轻乌头的毒性等。偏方单方虽有治疗作用,但在用药方面则缺乏经方验方的基本组成原则,这即是偏方单方在治病方面的欠缺。如何完善偏方单方治病,则是今后应当重视的研究课题。
处方用药的基本结构形式
《黄帝内经》将处方用药的基本结构形式概括为君、臣、佐、使4大方面。所谓君药,就是在处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君药在处方中起决定性治疗作用,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