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相关的基因,其表达的异常或缺失可能帮助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内的抗瘤反应,从而参与了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的“免疫禁区”淋巴瘤的发病[2]。 3.2临床病理 大约60%的PCNSLs的病例侵犯幕上、额叶基底节和脑室旁为多,大约25%~50%的病例是多灶性。患者表现为各种非特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CT检查显示孤立或多发的,高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弥漫侵犯或环状增强。手术中,瘤组织灰红色,有的和周围组织有分界,有的是弥漫侵犯,很像胶质瘤,AIDS病例并发的恶性淋巴瘤常有明显的坏死。有研究对照尸检和影像学资料发现,PCNSLs可以广泛地浸润脑组织,甚至在一些肉眼看似正常的部位,镜下也发现了微小的肿瘤细胞浸润,而这在CT或MRI上是显示不出来的,因此,目前的影像学检查可能会低估肿瘤的范围[9]。5%~30%的PCNSLs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诊断价值。
3.3诊断与鉴别诊断
PCNSLs大多是非霍奇金弥漫浸润的淋巴瘤。免疫组化LCA、CD20或CD45RO等阳性可确诊并分型,但应和以下病变相鉴别。(1)转移癌(小细胞型):界限清楚的肿瘤,一般无浸润性边缘,细胞角蛋白阳性,LCA阴性。(2)胶质瘤:一些多灶性胶质母细胞瘤的血管周围浸润很似PCNSLs,但瘤组织集中处,可见或多或少的胶质纤维,GFAP呈一定的阳性反应,而LCA阴性。(
百度中搜索: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
谷歌中搜索: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