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分部及其脉络丛。掌握大脑半球连合系中胼胝体的位置和形态。了解穹隆的起止和位置。
掌握内囊的位置、形态、分部和通过内囊各主要纤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基底核的位置、组成以及纹状体的组成、各核团的位置关系、纤维联系和机能。
4.了解边缘系统的概念。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掌握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
一、感觉传导通路
掌握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深部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及纤维束的位置、丘系交叉所在的阶段、皮质投射区以及此通路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掌握颈部和躯干四肢以及头部的痛温觉(浅部感觉)的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以及此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主要功能障碍。
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在内囊的位置和皮质投射区,掌握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
掌握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了解听觉传导通路。
二、运动传导通路
掌握骨骼肌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
掌握锥体束的组成。
掌握皮质核束的起始、通过内囊的部位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控制的情况(双侧控制和对侧控制)。掌握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不同表现的形态学基础,着重掌握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的主要表现。
掌握皮质脊髓束的起始、在内囊和脑干各部的位置、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的走行和终止。掌握上、下(高级、低级)动运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了解锥体外系。
第四节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掌握脊髓的三层被膜、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与腰麻、硬膜外麻醉的关系)。
掌握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其形成物的名称和位置、主要硬膜窦的名称、位置和连通。了解颅内、外静脉的连通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脑蛛网膜及蛛网膜下腔的概况、主要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的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了解软脑膜的概况。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掌握脑的动脉来源。
掌握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的分支分布。
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和机能意义。
了解脑的静脉。
了解脊髓的动脉和静脉。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掌握脑脊液的循环路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