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网状结构的传人纤维,与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有往返纤维联系,维持机体的清醒状态。特异性投射核团:
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
1)腹前核、腹外侧核: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传入纤维。2)腹后内侧核:(重点)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即传导头面部感觉的纤维。经腹后内侧核接替后投射到大脑皮质头面部躯体感觉中枢。
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脊髓丘系的感觉纤维,即接受上肢、躯干、下肢的浅感觉纤维,并由内向外依次投射到腹后外侧核。经腹后外侧核接替后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
联络性核团: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组。
功能:1)鸟类的高级感觉中枢。2)人类的皮质下感觉的中继站,能感知粗略的痛觉。第三脑室室间孔左、右侧脑室二)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听觉中继站,接受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外侧膝状体:视觉中继站,接受视束的传人纤维。三)上丘脑:包括
松果体:是内分泌腺,分泌褪黑素。缰三角:含有缰核,为边缘系统与中脑之间的中继站。丘脑髓纹:主要是来自隔区的纤维束,大部分终止于缰核。
四)底丘脑:(腹侧丘脑)
含有丘脑底核,与黑质、红核、苍白球有纤维联系,属于锥体外系。
五)下丘脑:位于丘脑下方,
1、上界:下丘脑沟、前界:终板和视交叉,后界:与中脑背盖相续,下界:灰结节、漏斗、乳头体2、主要的核团:主要核团:视前区:视前内侧核、视前外侧核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漏斗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
3、联系及功能:①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借前脑内侧束与隔区相联系。
②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通过前脑内侧束和乳头脚接受来自脑干的纤维;经背侧纵束到脑干和脊髓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经乳头背盖束至中脑背盖。
③与背侧丘脑的联系:通过乳头丘脑束与丘脑前核相联系;通过室周灰质与丘脑背内侧核联系。
④与垂体的联系:1)视上垂体束:分泌加压素垂体后叶,2)室旁垂体束:分泌催产素垂体后叶,3)结节垂体束:(结节漏斗束)正中隆起垂体前叶,控制前叶分泌。功能:1)下丘脑神经内分泌中心,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融为一体是皮质下植物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水盐平衡、体温、摄食、生殖、情绪、内分泌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四)端脑(大脑)telencephalon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每个半球覆盖表层的灰质称大脑皮质,皮质深方是髓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基底核。端脑的室腔――侧脑室端脑是脑的高级中枢,由两侧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左、右半球间有大脑纵裂,半球和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在脑的正中矢状面上,可见大脑纵裂的底上有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胼胝体。胼胝体向下连接终板。张于胼胝体和穹窿之间的薄板为透明隔。
外形及分叶:三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底面三个恒定的沟:1、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形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2、中央沟:起于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3、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踞状沟起至上外侧面。1、额叶: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2、颞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3、枕叶:半球后部,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上外侧面的界限是顶枕沟至枕前切迹的连线。4、顶叶: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自枕叶后端向前约4cm处)的连线作为枕叶的前界。自此线的中点到外侧沟后端的连线是顶、颞2叶的分界。5、岛叶:三角形岛状,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掩盖。1、背外侧面: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顶内沟:顶上、下小叶、缘上回,角回;颞上、下沟: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2、内侧面:中央旁小叶:前部,后部,距状沟、楔叶、舌回、、
胼胝体沟:胼胝体,扣带沟:扣带回
3、底面:嗅束、嗅球、嗅三角、枕颞沟、侧副沟、海马钩,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海马结构:海马和齿状回(注:海马沟位于海马旁回的内侧,胼胝体沟绕过胼胝体的后方,向前移形于海马沟。
海马即侧脑室下角底壁内侧部的隆起,海马前端膨大为海马足,海马的背内侧缘有一白质扁带,即海马伞,海马伞伸向胼胝体压部,移形于穹隆脚、穹隆体,环形绕丘脑至室间孔前方传入间脑,止于乳头体。)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皮质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a、定义:在大脑皮质具有一定功能的脑区称中枢。b、特点:这些脑区是某些功能核心部分,核心部分相邻的部分也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