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5191健康商城 |
|
essure,ICP),主要是两种压力因素所维持即:液体静力压和血管因素。正常的颅内压是指水平侧卧位时经腰椎穿刺所测得的压力。其正常值成人为6-18cmH2O,儿童为5-10cmH2O,如压力超过20cmH2O时,即认为是颅内压增高,其相关的症状体征称为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二)发病机理 正常人脑脊液总量为140-180ml,85%的脑脊液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其余部分由脑膜毛细血管、室管膜上皮细胞渗透而来。每3-4hr脑脊腔内的脑脊液交换1次。 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由各种病变引起的颅腔内容物容积的增加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颅内压增高的机理为: 1.脑脊液的增多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脑脊液产生和分泌增多,同时,由于炎症粘连性阻塞或由于占位性病变压迫使脑脊液通路阻塞而使得脑脊液的循环障碍以及脑脊液吸收障碍等,均可使颅腔内脑脊液增多,颅内压增高。 2.脑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极为重要的原因,它是脑组织对各种损伤性因素的反应。炎症不仅损害脑和脊髓的实质,而且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也均有损害,造成细胞外液的增加,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也增加,故脑和脊髓有水肿。根据脑水肿的病理机制,可将其分为三类: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和间质性脑水肿。3.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脓肿、脑内寄生虫病如囊虫病、包虫病等可以使脑容积增大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同时,它还可以引起周围脑组织水肿,并可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或阻碍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加重颅内压的增高。 (三)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 (1)头痛 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症状,也是唯一的早期症状。头痛常呈持续性,以前额为重,早期头痛多不严重,但颅内压急剧增高者,头痛可较剧烈。清晨头痛明显,但起床活动后痛可减轻,与夜间CO2潴留并引起血管扩张和进一步提高颅内压有关。任何可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喷嚏、大便用力等均可使头痛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头痛逐渐加重。 婴幼儿颅内压增高,由于颅缝分离,卤门高隆得到代偿,其头痛症状不明显,但稍大一点的孩子常诉头晕。 一般认为头痛的机理是由于颅内压增高的刺激、牵拉或压迫脑膜和颅内血管壁的疼痛结构所致。 (2)呕吐 呕吐常在清晨空腹时发生或于剧烈头痛的同时伴发,与饮食无关,常不伴恶心,呈喷射性呕吐。其原因可能是迷走神经核受刺激所致,也可能由于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缺氧、供血不足、延髓呕吐中枢缺血所致。 (3)眼底变化 颅内压增高时由于视神经鞘内脑脊液回流和眼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出现眼静脉淤血、视网膜水肿及视神经乳头水肿、出血等变化。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可靠的体征,但并非所有颅内压增高者均有此体征。 (4)外展神经麻痹及复视外展神经在颅底部行走较长,颅内压增高时,易受压迫而发生单侧或双侧不全麻痹,出现复视。 (5)抽搐多在颅内压增高后期出现,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发作,多无定位价值。这是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缺氧及炎症水肿刺激所致,如当脑干网状结构受到刺激时,则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肢体肌强直性发作。 (6)意识障碍由于颅内压增高及脑水肿,导致大脑皮质缺氧以及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7)瞳孔变化早期瞳孔可缩小或忽大忽小。如瞳孔由小变大而增加,故脑和脊髓有水肿。根据脑水肿的病理机制,可将其分为三类: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和间质性脑水肿。3.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脓肿、脑内寄生虫病如囊虫病、包虫病等可以使脑容积增大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同时,它还可以引起周围脑组织水肿,并可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或阻碍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加重颅内压的增高。 (三)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 (1)头痛 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症状,也是唯一的早期症状。头痛常呈持续性,以前额为重,早期头痛多不严重,但颅内压急剧增高者,头痛可较剧烈。清晨头痛明显,但起床活动后痛可减轻,与夜间CO2潴留并引起血管扩张和进一步提高颅内压有关。任何可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喷嚏、大便用力等均可使头痛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头痛逐渐加重。 婴幼儿颅内压增高,由于颅缝分离,卤门高隆得到代偿,其头痛症状不明显,但稍大一点的孩子常诉头晕。 一般认为头痛的机理是由于颅内压增高的刺激、牵拉或压迫脑膜和颅内血管壁的疼痛结构所致。 (2)呕吐 呕吐常在清晨空腹时发生或于剧烈头痛的同时伴发,与饮食无关,常不伴恶心,呈喷射性呕吐。其原因可能是迷走神经核受刺激所致,也可能由于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缺氧、供血不足、延髓呕吐中枢缺血所致。 (3)眼底变化 颅内压增高时由于视神经鞘内脑脊液回流和眼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出现眼静脉淤血、视网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偏方: 微波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进展 航天医药 下一个偏方: 中枢神经系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