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囊外为豆状核,密度略高,呈梭形,豆状核外侧为外囊,一般不易识别。双侧脑室前角前方脑实质为额叶,两侧为颞叶,后方为枕叶。.
(五)IMAGE6-7:(基线上50mm及60mm层面)
1.对称性低密度为侧脑室体部,中线互相靠近,后部分开为三角区,由于位置关系可致前角或三角区两侧不对称。
2.前方正中纵形低密度带为前纵裂。
3.双侧脑室体部中间为胼胝体。
4.后方正中高密度条状影为大脑镰。
(六)IMAGE8-10:(基线上70mm及80mm层面)
1.中线可见纵裂和大脑镰。
2.大脑镰两侧为顶叶,其中可见迂回扭曲低密度脑沟和略高密度的脑回。
最后――孔是骨窗,可清楚显示颅骨各部结构。
正常头部MRI表现
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I成像是利用人体正常与病理组织间MR信号的差异,转化成模拟灰度的黑白影。使正常及病理组织成像。在自旋回波法中有三种权重检查法,即T1权重法(T2WI)、质子密度权重法((H)WI)和T2权重法(T2WI),它们间的差别取决于不同的TR和TE时间,见下表
权重方式TR(重复激励时间)TE(回波时间)T1WI500ms15-25msT2WI1500-2500ms30-100msN(H)WI1500-2500ms15-25ms不同的权重方式下,组织的信号差别亦不同,其影像密度特点见下表:
人体组织不同权重下密度特点
权重方式骨肌肉脂肪空气水血液脑脊液T1WI黑黑灰白黑黑黑黑N(H)WI黑黑灰白黑黑灰黑灰黑灰T2WI黑灰灰白黑白白白头部MRI检查常规采用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三种基本轴线,使用黑及T2WI两个扫描序列扫描。根据需要,每种扫描方位又可扫描10-20个层面,下面着重介绍几种较有代表性的扫描层面的T。WI序列基本解剖结构表现。
(一)横轴位扫描:
1.经小脑蚓部的层面:后颅窝小脑半球及蚓部形似。“蝴蝶”状,稍下层面,小脑半球内前方椭园形结构为小脑扁桃体。蚓部正前方“马蹄’’形或类园形低信号结构为第4脑室,紧接前方的是桥脑。桥脑前方的横行低信号区是桥前池,其前方似梯形的稍高信号结构为斜坡,斜坡前方类园形低信号区为蝶窦。
2.蝶鞍及垂体平面:
(1)颅中窝结构:中部椭园形中等信号结构为蝶鞍及垂体,其两侧低信号区为海绵窦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左右对称低信号半弧形结构为蝶骨小翼及颞骨岩部,它们所围绕的脑组织为颞叶。
(2)颅后窝结构:小脑半球及上蚓部,蚓部前方为第4脑室。4脑室前方为桥脑及小脑中脚(桥臂),其前方的低信号区为桥前池,桥脑腹侧有等信号三叉神经出脑。
3.侧脑室平面:双侧对称性低信号区是侧脑室体部,体部前后紧邻胼胝体;稍下层面,侧脑室后部分开为三角区,前角呈倒。八字形分开,前角及三角区之间的正中低信号区为第3脑室。侧脑室后外侧有尾状核,丘脑及豆状核包围的稍高信号区及稍低信号的内囊。两大脑半球前部正中纵行的线状低信号结构为前纵裂。其两侧。“花边”状略低信号结构是扣带回。大脑半球显示的是额、颞及枕叶。
(二)矢状面:
1.正中矢状面:中部呈帽状的高信号结构为胼胝体,分膝部、体部及压部。胼胝体上缘线形低信号结构是胼胝体沟,沟上中等信号的是扣带回。胼胝体下方的稍高信号结构为穹窿、前连合及丘脑,其下方近似三角形的低信号结构为第三脑室。三脑室下方纵行稍高信号结构是视交又及视束,正下方乳头状结构为乳头体。紧接乳头体的是小脑长脚交叉,其下方椭园形结构是桥脑。连接桥脑下部的是廷髓,延髓与脊髓相连。小脑上脚交叉的后上方中等信号结构是四叠体板,其前下缘的线状低信号结构是中脑导水管。导水管前为中脑,后方为四叠体。桥脑后方三角形低信号区为第4脑室,其后下方中等信号结构是小脑蚓部及小脑扁桃体。大脑半球为中等信号的脑皮质及低信号的脑沟交织而成,从前下到后下分别为直回、额叶、中央叶及枕叶等。枕叶与小脑蚓部间的斜行低信号区为直窦。
2.侧脑室体部矢状面:前中部凹面朝下弧形低信号区为侧脑室体部,其下方椭园形中等信号结构有尾状核(前上部)及丘脑;侧脑室上方较高信号区是胼胝体。大脑半球从前往后依次为额叶、顶叶及枕叶。枕叶前下方椭园形等信号结构为小脑半球。
(三)冠状位:
蝶鞍及垂体平面:正中纵行线形低信号结构为大脑半球纵裂,两侧“花边”状等信号结构是扣带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