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
|
1个月或更久。绝大多数梗塞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梗塞灶强化多种多样,可表现为脑回状、线状、片状或环状,可出现在病灶边缘和中心。 2.腔隙性脑梗塞(脑腔隙) (1)平扫: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边缘不清,直径常为5mm~15mm,更小者CT扫描常阴性,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甚者可达25mm。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在急性期(24小时内)平扫常为阴性,小于10mm的病灶在发病后一周内亦很难发现,只有在3~4周后囊性脑软化灶形成,才可在CT图像上显示为与脑脊液密度相似的低密度灶。一般占位效应不明显(图8-2-7)。
较大的腔隙性脑梗塞灶(大于10mm)一般在发病48小时后即可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卵圆形低密度区,多在基底节和内囊区,两侧对比观察更容易发现早期病灶。 (2)增强扫描:急性期可出现强化现象,更有利于病灶的显示。特别是脑灌注成像检查,6小时内检出率较高。 (八)脑出血 脑出血指脑实质内的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或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概括为损伤性(颅内血肿)和非损伤性两大类。后者又称为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出血多位于基底节、丘脑和脑桥。 【临床表现】 一般都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常因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和过度疲劳等因素诱发。起病急骤,常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病情迅速恶化。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等不同,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不同层度的意识障碍,一般在24小时内达到高峰。如出血破入脑室,或并发脑干出血,可转入深昏迷状态,并有明显生命体征变化。 【CT表现】 CT的广泛临床应用,为脑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CT表现与出血的时间有关。新鲜血肿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表现有特征性,易于诊断。2~3天后的血肿周围出现水肿带,血肿和水肿可引起占位效应,以第二周明显,可持续一个月。约一周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高密度灶呈向心性缩小,边缘不清,周围低密度带增宽。约四周后,血肿则变成低密度灶。2个月后成为近于脑脊液密度的边缘整齐的囊腔。 基底节与丘脑区血肿易破入脑室表现为脑室内部分密度增高影,可破入侧脑室或全部脑室系统,并可进入蛛网膜下腔。脑室内少量积血仅见于侧脑室后角或三角区,与上方脑脊液间有一水平界面,大量出血则可形成脑室铸型。脑出血除可经脑室系统进入蛛网膜下腔外,亦可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引起脑积水和外伤后脑萎缩。 CT可反映血肿的形成、吸收和囊变的演变过程。在吸收过程中,血肿处于等密度时,CT平扫仅见占位效应,此时增强后扫描意义更大,可出现周边的环状强化,而且在血肿变为低密度后仍可见到,持续2~3个月,以4~6周最为明显。囊变期,则无增强。 (九)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颅内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外伤性与自发性两大类。 【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前常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体力劳动过度、咳嗽、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绝大多数为突然起病,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等,有时可出现偏瘫及颅神经障碍症状。腰椎管内穿剌化验:血性脑脊液,为本病确诊的依据。 【CT表现】 由于CT的应用,临床上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已有很大的改变。在出血后几天内,CT的发现率约为80%~100%,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阳性率逐渐下降,一般出血一周后CT扫描已很难检出。因此,临床上怀疑为蛛网下腔出血应尽早地进行CT扫描。 CT特征性表现:基底池、侧裂池和脑沟内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出血量越多,脑脊液中红细胞含量越高,其密度越高;如果出血量少,或患严重贫血,即使出血量较多,也不易发现。随出血后的时间延长,脑脊液中红细胞被分解,血液密度逐渐减低,可与脑组织等密度。 (十)颅内血肿 颅内出血聚集于某一部位,达到一定的体积,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时,称为颅内血肿。多为外伤所致,常合并颅骨骨折。按血肿形成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等。按其病程和血肿形成的时间,又可将其分为急性血肿、亚急性血肿和慢性血肿。 【CT表现】颅内血肿的CT检查,对病变的定位极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个偏方: 中医辩证治疗抑郁症有用吗偏方药方 下一个偏方: 医学影像学课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