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疗效评价 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断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强度的变化,O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治疗后0~2分为优,3~4分为良,5~6分可,大于7分为差。临床症状分为治愈为0~2分,显效为3~4分,有效5~6分,无效为大于7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1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3,P<0.0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治疗组 54 23 27 2 2 92.6对照组 52 7 26 12 7 63.5
两组服药后VAS均出现降低,但程度不同。治疗组中27例(50%)患者镇痛起效每日最低剂量为300mg;43例(80%)患者每日有效镇痛剂量为900~1200mg,最高达3600mg。VAS下降最明显在服药后第一周,随疗程的延长而明显。对照组中9例(17%)患者在服药一周后VAS出现明显下降。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主要有轻度嗜睡、头晕及恶心,均为一过性,自行缓解,未作特殊处理。对照组有2例出现面部或下肢轻度水肿,未行处理,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
PHN的治疗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以止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神经阻滞及氦氖激光,中医中药等治疗多见。近年来,随着复方甘草酸苷在皮肤科的广泛应用,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4]。复方甘草酸苷对治疗带状疱疹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效果显著。通过本研究可知对PHN病程超过三个月以上则疗效欠佳。
加巴喷丁[即1一(氨甲基)环己烷乙酸]是新型抗癫痫药,美国FDA于1995批准加巴喷丁作为治疗癫痫的辅助药物,其后发现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中效果确切。对PHN患者的异常性痛、烧灼样痛有显著的缓解作用,疗效优于抗抑郁药和其他抗癫痫药。目前,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仍不明确。主要有以下观点:①对N一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拮抗作用。②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钙通道的拮抗作用和对外周神经的抑制作用。③对^y一氨基丁酸(gam―ma―aminobudyricacid,GABA)介导的传人通路的抑制(这样减少了兴奋性传人信号),引起对CNS的作用(有效作用在脊髓和大脑水平)。另有研究证明,加巴喷丁可增加GABA的合成,并减少其降解。但更多的证据倾向于对NMDA受体和钙通道拮抗两种机制[5]。传统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妥英钠,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盐酸去甲替林和多虑平。抗抑郁药物的主要缺点是对肝酶诱导或者通过其他药物对肝酶的抑制作用,从而引起药物相互作用。次要副作用(minorsideefects)包括与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相关的镇静、共济失调、眩晕和复视,以及与丙戊酸相关的厌食、恶心、呕吐和震颤。与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物和其他抗癫痫药物比较,加巴喷丁无严重副作用、与其他药物无相互作用和无药物依赖性,严重不良反应少。最常见的为疲劳、嗜睡、头晕、口干等,并且不随用药剂量增加而加重。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在国内使用加巴喷丁治疗PHN的研究甚少,通过临床验证,笔者认为在临床中可选加巴喷丁为治疗PHN的一线药物。
[参 考 文 献]
[1]李昌关,郑勇萍,陈稚瑶.带状疱疹神经阻滞的对比性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24(9):95-96.
[2]黄冰,孔杰,陆雅萍,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特征及其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2005,19(6):177
[3]何德柱,段振忠,董英豪。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12(23):1112
[4]范慧英,路云环,李静,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维生素B1、B12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1(40):4
[5]BennettM1,SimpsonKH.Cabapenetininthetreatmentofneuropathicpain[J].PalliatMed,2004,1(18):5-1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