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在治疗后1w及3个月分别为(4.3±0.9)、(3.3±1.2)分,较治疗前(6.1±0.7)分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VAS值比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w及3个月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即在激惹触痛型组显著低于痹痛型组。优良率在激惹触痛型组为96.4%,痹痛型组为73.3%,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带状疱疹神经痛是一种顽固和难治性神经痛,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通常认为背根神经节及相应的末梢神经受疱疹病毒损害是其主要的原因〔2〕。神经阻滞性注药可阻断神经痛的恶性循环,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具有局部抗炎、神经修复及营养作用。采用椎旁神经根注药治疗被认为是比硬膜外腔注药还好的方法〔3〕。行皮损区局部浸润性注药,则有利于末梢神经及组织的修复〔4〕。
本结果表明,使用椎旁神经阻滞加皮损区皮下浸润性注药的方法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神经痛可显著降低疼痛的VAS值。在激惹触痛型中优良率高、疗效佳;痹痛型中优良率相对较低、疗效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尚难确定,可能的原因为:激惹触痛型患者神经损害轻,接受神经阻滞性注药治疗后受损神经易于修复;而痹痛型患者神经损害重,受损神经不易修复。另外,疱疹病毒引起的神经损害是双向性的,即病毒沿着轴索同时向神经末梢和中枢传播,而产生复杂的致痛机制〔5〕,痹痛型患者的疼痛可能更多是由中枢性机制所致。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942. 2MelodyVS,DanielC,PatriciaL,etal.Reductionofpostherpeticneuralgiainherpeszoster〔J〕.JCutanMedSurg,2001;5(5):40916. 3王家双,朱月萍.硬膜外和椎旁神经根注药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7;3(1):811. 4谭宪湖,谭冠先,秦科,等.椎旁神经阻滞及疱疹区局部注射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痛〔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98. 5LocksleRM,FlournoyN,SullivanKM,etal.Infectionwithvaricellazostervirusaftermarrowtransplantation〔J〕.JInfectDis,1985;152(6):117281.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