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有下列病史或疾病的患者:生殖器官的解剖异常,内分泌因素,精索静脉曲张,附睾炎,医源性损伤;③急性前列腺炎;④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⑤年龄在上述范围之外者。1.1.5剔除病例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伴有排除标准疾病者;②最终诊断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③未按规定疗程服药者。
1.2临床资料
1.2.1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均来自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男科门诊,病例收集时间为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
1.2.2一般资料:
共观察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年龄18岁~30岁者21例,31岁~40岁者15例,41岁~50岁者6例;病程半年~1年者9例,1年~2年者15例,2年~3年者12例,>3年以上者6例。对照组年龄18岁~30岁者l5例,31岁~40岁者12例,41岁~50岁者9例;病程半年~1年者5例,1年~2年者13例,2年~3年者12例,>3年以上者6例。两组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把握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①湿热内蕴型治则: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方药:自拟前列腺1号方:薏苡仁30g,茯苓30g,泽泻20g,王不留行15g,牛膝15g,蒲公英30g,红藤20g。虎杖15g,橘核20g,石苇15g,菟丝子20g,灯心草6g。热甚者加淡竹叶10g,黄芩10g;湿甚者加:冬葵子20g,细辛3g;湿毒甚者加连翘10g,土茯苓30g。
②气滞血瘀型治则: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方药:四逆散加减:柴胡15g,枳壳15g,甘草10g,白芍40g,白芷30g,菟丝子20g,桃仁15g,红花15g,赤勺15g,水蛭6g,橘核20g,皂角刺15g,泽兰15g,偏气滞者加川楝子10g,厚朴10g;偏血瘀者加三棱15g,莪术15g。
③脾虚气陷型治则:健脾益气,渗湿化浊。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萆解分清饮加减:黄芪30g,白术20g,陈皮10g,太子参15g,柴胡10g,当归10g,萆解15g,石菖蒲10g,乌药20g,益智仁15g。胃阴虚者加炒麦芽30g,石斛10g,玄参10g。
④肾虚精亏型治则:补肾固精,滋阴温阳。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15g,泽泻15g,茯苓20g,山茱萸15g,淮山药30g,丹皮10g,偏阴虚加知母10g黄柏10g,旱莲草10g,女贞子10g;偏肾阳虚加杜仲20g,续断15g,乌药30g,益智仁20g,菟丝子20g。
每日l剂,水煎服,每次150毫升,每日3次,服药期间忌饮酒和辛辣之品。
1.3.2对照组:口服前列解毒胶囊,每次4粒,每天2次;加替沙星胶囊,每次400mg,每日1次。
两组均服药四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
1.4疗效观察
1.4.1观察指标
①症状指标:按NIH―CPSI标准对疼痛症状、排尿症状及临床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评分。②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前列腺液常规检查(EPS),观察前列腺液的WBC和卵磷脂小体数量的变化,并进行量化评分,见表1。③体征指标:对前列腺指检体征进行评分,见表2。④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各查1次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
表1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分级计分标准
正常(0分)
轻度(1分)
中度(2分)
重度(3分)
前列腺液常规
WBC>10/HPf或卵
磷脂小体轻度减少
WBC>20/HPf或卵
磷脂小体中度减少
WBC>30/HPf或脓细胞堆
或卵磷脂小体重度减少
表2体征分级计分标准
正常(0分)
轻度(1分)
中度(2分)
重度(3分)
质地软、均匀
质地软硬不匀或
两侧大小不等
质地中等或有
质地韧或硬,
1.4.2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95%,前列腺压痛消失,质地正常或接近正常,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正常;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95%,前列腺压痛及质地均有明显改善。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WBC计数较治疗前减少30%~60%;无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或无变化,前列腺压痛及质地均无改善,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WBC计数较治疗前减少<3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