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陕西中医药网 |
|
是调节贲门括约肌功能,制止胃液反流;二是抗菌消炎,促使炎症修复,并有预防食管粘膜癌变的作用。肝胃郁热者加栀子、丹皮等;吞咽噎塞不利或胸骨后疼痛重者加活血散瘀药,如赤芍、郁金、汉三七、醋元胡等;泛酸、烧心者加阕印凋谩⒆蠼鹜璧龋蝗缥溉缺忝亍⑿仉醴橙日呖捎昧闺跎⒑闲∠菪靥兰蛹酰蝗艏泻然ソ嶂ぃ嗫捎冒胂男盒奶兰蛹酢12.中气下陷证:其证侯为脘腹坠胀,痞闷,脐腹坠痛,或倦怠气短,或头晕眼花,或食后饱胀,或空腹隐痛、悬空感,或纳呆少食等,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沈弱,或沈细滑。该证型多见于胃下垂和胃粘膜脱垂症。治宣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行气药重用枳壳,气滞明显者再加广木香、香附、砂仁等;气逆者加姜半夏、公丁香等;气陷清阳不升致头晕、眼花者加葛根、桔梗等;伴痰饮内阻者(胃钡餐透视见大量z留液)可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化痰饮,燥湿醒脾和胃。关于应用补中益气汤的几点认识: (1)升阳药柴胡、升麻,必须与益气健脾药黄芪、党参、白术伍用时才能起到升阳举陷的作用。 (2)益气药与养血活血药的伍用,一方面根据“血为气之母”,气血互生,补血能生气;另一方面养血活血药能改善胃壁的微循环,提高胃壁营养的供给,促使胃功能恢复。 (3)健脾益气药与理气药的应用,一方面防止大补滞气,另一方面则理气药在补气健脾药的基础上可提高胃动力,以促进驰缓无力的胃功能恢复。另外,在治疗胃下垂时还应重视调节脾胃升降枢纽,温其中焦,升其清阳,泄其浊阴,以顺应脾胃的升降功能。临床实践证明,单纯的补气升提疗效并不理想,而重视脾胃的升降调节,则每获佳效。二、体会 1.脾胃同治。脾胃禀承于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纳且降浊,脾主化而升清;其性亦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润相济,共主化育。脾以升为健,胃以和降为顺。在临证中应注意灵活运用升脾降胃、化湿醒脾、滋阴养胃、健脾和胃等法。2.肝(胆)脾(胃)同调。脾胃与肝胆同居中洲,肝主疏泄,主司―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脾主运化,胃主和降,脾胃为人体气机之枢纽。肝脾主升,胆胃主降,共同发挥著疏理气机升降,协调气机运化的生理功能。脾升则肝肾亦升,胃降则胆、心、肺亦降。故古人认为“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脾胃病与肝胆病,二者在气机升降异常的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如肝郁气滞,则肝木乘脾犯胃,造成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肝失疏泄,胆气上逆,则造成胆胃失和(即胆汁反流性胃炎)。反之,脾胃升降失调,亦致肝胆疏泄不利、肝郁胆逆。3.脾胃与肾同治。因肾主真阴真阳,脾阳虚时,在温补脾阳的基础上,亦应加入补肾阳药,如补骨脂等,因脾阳根于肾阳;胃阴亦源于肾阴,胃阴亏虚对,在滋养胃阴的基础上,亦应加入滋补肾阴药,如枸杞子、女贞子、生地等。另外在滋阴养肾的同时,还应养肝柔肝,肝体得养,则肝不犯胃。4.灵活应用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法。临床实践证明,该法的应用,并非完全局限于寒热互结证型。对于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的慢性功能失调类疾病,应用该法同样起到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的作用。在治疗脾胃病中,是否善用该法,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水平。5.酌情选用清热燥湿和清热解毒类药物。临床实践证明,该类药物的使用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胃热旺或肝胃郁热证,只不过是胃热证型,以清热燥湿和清热解毒药为主而已,且用量偏重、药味偏多。对于其它证型(除单纯胃寒证外),亦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用,以达抗菌消炎、消肿止痛之目的。临证一般经验是,胃热证、肝胃郁热证、胆逆犯胃证多选用川黄连、黄芩、栀子、丹皮之类清热燥湿或清热凉血药;对于其它证型多选用蒲公英、双花、连翘之类清热解毒药;对于脾胃虚寒证,可选用蒲公英,其养胃而不伤脾阳,或用炒双花、炒黄连,以炒制去其寒性。总之,该类药物除单纯的胃寒证外,其它证型均可酌情加入适量。6.酌情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临床实践证明.该类药物的使用,亦不局限于胃痛的血瘀证型,只不过是该证型应用活血化瘀药为主罢了。其它证型,尤其是各证型的慢性病程中,均应适当加入部分活血散瘀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改善胃肠微循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促使胃肠粘膜炎症和溃疡的修复。一般的经验是血瘀证型多选用醋灵脂、生蒲黄、丹参、乳香、没药等;消化性溃疡多选用汉三七、丹参、当归、炒白芍、血竭等活血和血、化瘀止血、消肿生肌类,以促进溃疡愈合,并防止溃疡出血。对于胃热证、肝胃郁热证应选用丹皮、赤芍、丹参等凉血、活血、散瘀类;对于其它证型,可酌情选用当归、白芍、汉三七、丹参等,以活血和血、消肿生肌,促使粘膜病变的修复。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上一页 [1] [2] [3] 上一个偏方: 中药歌诀 e京网 汕头第一网 下一个偏方: 不良情绪导致疾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