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偏方大全 >> 内科偏方 >> 内科杂症 >> 正文  

金匮要略 中和法的运用

  8.3用于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选方为栀子大黄汤,以豆豉清上,栀子、大黄、枳实泻热从小、大便出而清下。  《金匮要略》全书运用和法的方剂共31首,占全书总方剂数的10%上,涉及病种22种,涵盖内、妇、外各科,超过全书论述病种的50%,可见和法在《金匮要略》中运用广泛,用之恰当,疗效显著。  汗、吐、下等法,作用趋势单一,驱除病邪强调因势利导,而和法的作用趋势则因病因证而异,并非单纯发散、涌吐或导泻,也非一味补益,而是通过多法的综合而安正驱邪。如厚朴七物汤,和法是解表散寒的汗法与行气除满的下法的综合;再如乌头桂枝汤的和法是解表散寒的汗法与温阳止痛的温法的综合。和法的实现除上述多法综合而外,也可由一法实现,如以温达和,以消达和,以补达和等。如小建中汤是甘温建中而和阴阳;栀子大黄汤是上下分消而达和。和法的另一特点是常与它法配合使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和法与补法同用;芪芍桂酒汤是和法与清法同用。运用时需分清主次,方能相得益彰。和法并非孤立于其它七法之外,而是与其它七法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金匮要略》以论述内伤杂病为主,病种多具病位深、病程长、虚实夹杂、表里寒热不清、累及脏腑多、病情错综复杂等特点,治疗时单纯祛邪或者一味扶正已不再适用,然此时运用和法却能恰到好处。治疗时明确病变的层次,通过和阴阳、和营卫、和脏腑、和表里、和寒热、和气血这些看似温和的治法来恢复脏腑功能、调畅气血、鼓舞正气从而平衡人体自身的紊乱和与外环境的失调关系。和法也用于治疗外感疾病,尤其以治合病、并病见长,如用小柴胡汤治热郁少阳之呕吐,其目的是驱邪外出。临床使用和法需注意“和而勿泛”,当切中病机,衡其所宜,否则贻误病情,使之迁延难愈,或变生他证,危及生命。  在和法的八种具体分类中,以调阴阳和营卫运用最为广泛。“若五脏元真通畅”,则人体阴阳相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当人自身的平衡属和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后,就出现所谓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营卫不和,邪气易凑,正邪相搏,枢机不利,升降失司,清浊逆乱,诸证皆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明协调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故中医选用药物、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心理疗法等途径治疗疾病阴阳失调的状态,其目的是恢复人体平衡稳态的属性,从而达到“人即安和”的目的,可见和法最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  和法不仅是治疗法则,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顺应人身,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才能保持人体本身的调和和人与外环境的协调,从而强化机体的自卫机制和自稳状态,提高抵御病邪和驱邪外出的能力。在充分发挥和法治疗疾病优势的同时,应加强仲景治未病的观点。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延治和误治的情况,尽量避免让疾病发展到错综复杂的阶段。治疗疾病时,以重视人体正气为根本点,在注重扶正的基础上祛邪,令人体正气充足而通畅,则即病亦能早愈。  本文承蒙张琦老师的精心指导,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戴天章.广瘟疫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52.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偏方:

  • 下一个偏方: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