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偏方大全 >> 内科偏方 >> 内科杂症 >> 正文  

石仰山论文

面的交互作用。首先,伤损恶血留注,津气不通,用风药引动气血津液,从而消散瘀滞;其次,这些风药本身又具有消瘀行血之功,起到祛肿止痛作用;再次,伤损气血失和,卫阳不固,易为风寒所袭,风药的使用又可使“虚风无复可留”。2、凉血滋阴因瘀久注重兼夹同论治重视根据不同兼夹,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所谓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求治病切合病机,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具体体现了先生临床用药抓主症、顾兼夹、有步骤、预变化的治病思想。

标题:石仰山理伤续断外治论要出处:湖北中医杂志1997年6期6-7页摘要:石仰山教授他推崇整体观点,注重医理与实践相结合,根据骨伤之特点,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对骨伤疑难杂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1、学术思想渊源及用药特色外治之法肇始于《内经》,完善于《外治医说》之书。先生依前人之经验,同时继承祖传,察其病机,明其病理,撮其要旨,结合骨伤外治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善用敷贴、涂擦、熏洗、手法、针刺、火罐等外治之法。外治组上注重通字,即通气阻,通血凝,通瘀痰之结。通药多由温窜、行气、活血、消结之品构成,所谓:“气寒则凝,气温则通”,多用温散走窜之药,可谓先生外治组方的一大特点。同时,加入行气、活血、消结之药,行气以通脉,活血以祛瘀,消结以除痰凝郁阻,使伤损瘀肿得以消散,气血得以流畅,疼痛得以驱除。伤肿疼痛有时易化热传变,常辅以既能散结祛瘀,又能清热凉血的药物,伤损之患筋脉首当其冲,故先生还辅以舒筋活络之品以助药力。伤损来势较猛,疼痛尤为显著,用消肿定痛之药以提高效力,使伤损疼痛较快消除。2、石氏伤科外治方举隅2.1石氏伤膏(巴布型)组方:紫荆皮、黄荆子、羌活、独活、防风、香茄皮、当归、川芎、姜黄、马钱子、天花粉、连翘、甘草等。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祛风胜湿,舒筋通络。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陈旧性劳损及骨关节病、早期闭合性骨折、风湿类疾病等损伤肿痛。2.2石氏熏洗剂组方:生川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红花、桂枝、细辛、山柰、松节、老紫草、海桐皮、威灵仙、桑枝、接骨木等。功效主治:活血舒筋,温经通络,用于陈伤劳损,筋骨酸楚疼痛,或骨折后期关节粘连,活动不利等症。

标题:石氏伤科柴胡香附药对的临床应用出处:江苏中医1997年10期6~7页摘要:柴胡、香附为药对是石氏擅长运用於内伤疾患之要药。石氏认为:“头胸腹之内伤,不论其新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柴胡:味苦,性微寒而质轻,为厥少二经的引经药,能升能降,具升清阳、降浊阴之功。是治伤科内伤的一味有效良药。香附:味微苦甘,性辛。入肝、三焦经。此药对疏泄肝胆三焦气血郁滞最为适宜。柴胡、香附药对运用,在脏主血,在经主气,故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用治伤科内伤瘀阻气滞诸证。每多佐他药合用。不论损伤病位于上、中、下何处,皆可运用柴胡、香附之药对,只要正确辨证,灵活配伍,用之每多获效。

标题:石氏牛蒡子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40例出处:中医骨伤1997年11期48页摘要:所有40例患者均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黄韧带切除,神经根粘连松解,同时根据病情选择地行全腰椎板、半椎板减压、椎板开窗术。如伴有侧隐窝狭窄存在的,侧充分扩大侧隐窝,使受累的神经根完全减压。减压后缩扎环消失,硬脊膜恢复搏动。随机抽样,分成二组:A组为服药组,共25例,自手术后第2天开始服药,每日1帖,分早晚2次内服。B组为对照组(不服药),共15例。A、B二组病人均观察2周。方药组成:牛蒡子9g白僵蚕9g白芥子9g炙地龙9g泽漆9g炙南星9g金雀根9g丹参12g全当归9g生甘草6g川牛膝12g。两组比较:2周症状消失率,A组为52%、B组为0%,P<0.05,1月症状消失率,A组为80%、B组为26.7%,P<0.05,3月症状消失率,A组为92%、B组为53.3%,P<0.05。石氏提出:“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牛蒡子汤用药以豁痰透剔之品,再合活血通利,以此疏通筋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本方诸药配伍完全体现了石氏伤科对本病的独特观点及治法,运用化痰祛瘀法消退神经根粘连变性期的水肿,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出现的患肢麻木、酸痛、乏力等症状,并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取得了优良率为92%的良好疗效。

标题:益气活血利水化痰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年第3期25页摘要:对古方“补阳还五汤”进行化裁,拟名为益气养经汤,用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均作CT、MRI明确诊断,有23例作肌电图明确诊断。治疗方法:益气养经汤组成;生黄芪60g当归12g赤芍12g地龙10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9g淮牛膝12g肉桂6g。每日1帖,煎成汤剂,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偏方:

  • 下一个偏方: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