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偏方大全 >> 内科偏方 >> 内科杂症 >> 正文  

石仰山论文

手法石氏把它分为三类,包括手法在内的治疗各有不同。一称为不显著的伤筋,治疗以药物为主,手法按摩仅为辅佐,亦或辅以针灸。二是不甚显著的伤筋,治疗以理正筋位的手法,并辅以药物。三是外形有显著改变的伤筋,由较明显的外伤如支撑等造成,筋络离位而突出,“部位多见于膝前或肘后”,该部“有粗筋隆起屈伸不利”,治疗必须先用按捺屈伸的手法将隆起的粗筋纳入筋位,使隆起平复即能恢复屈伸活动,每辅以药物。石氏认为,第三类伤筋施以手法是绝对必要的,手法之前“必须注意这与骨折是绝对不同的”,要注意鉴别。

标题:石仰山伤科独到经验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年第7期1页摘要:理伤要则石氏理伤基本原则是按照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概念,在论治时注重内调气血,外理筋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顾及损伤兼邪。在掌握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采用内治与外治结合方法进行具体施治。一、气血兼顾而以血为主、以气为先。气血兼顾是治伤的总则,但应分清气与血的病变。故一般损伤,多属气滞、血瘀兼而为病,治疗则宜活血化瘀为主,而佐以理气,其治更当“以血为主。”一般的内伤,其治多“以气为先”,而予顺气行气,佐以活血通络。总之“以血为主”是气血兼顾之常法,“以气为先”是气血兼顾之变法,间若出现脏腑功能失和者,则相应而调之。二、审虚实,施补泻。这是理伤内治所掌握的原则,其要是在流通气血,一般说来,损伤之初,何论内伤外伤,多数属气滞血瘀的实证。秉赋素弱而损伤者,属邪实正虚,虚中挟实之证。治疗当先调补虚怯之体,然后祛瘀,或攻补兼施,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往往祛瘀在先,尔后调补肝肾以壮筋骨,扶助脾胃以资化源而养气血。“脱力劳伤”。在治疗上,注意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益关系。三、重视损伤客邪的兼治。凡临床出现损伤兼及风寒、痰湿等邪气合而为病的一系列症状时,先生谓之“兼邪”。其症每每反复发作,善用麻桂温经汤以祛邪宣络,活血止痛,痛甚者亦可酌加草乌及虫类搜剔药用之。损伤后所致的气滞血瘀,进而亦可耗伤气血,而使营卫不固,故筋骨损伤失于气血濡养,每易使风寒湿重者乘虚侵袭,乃为邪实正虚之疾。常运用黄芪五物汤或当归四逆汤等酌加党参、白术、姜黄、川芎、红花、鸡血藤等扶正达邪、活血通络。痰湿入络,是一类常见“兼邪”,对这类“兼邪”常以牛蒡子合白蚕同用,发展至仰山先生辈成为牛蒡子汤,加减变化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主治病证也很广泛,但总不外乎“风”、“痰”、“湿”三字。手法述略石氏理伤手法以“十二字”为用,即谓“拔伸捺正、拽捏端提、按揉摇转”。一般说来,拔伸捺正用于骨折整复,拽捏端提用于关节复位,按揉摇转多用于伤筋,具体应用时尚须随遇而变,诸法互参,复合用之。一、伤筋------筋出窠的治疗手法筋当安其位,肢节平陷而显露之筋脉处,因损伤而见突起之筋脉,我们称之为“筋出窠”。因为一般认为此症均有牵拉所伤,但光牵拉不足为患,其中必有旋转之力加之,乃致为患,故必牵、旋始能复其位。二、正骨-------骨折复位手法特点仰山先生正骨以拔伸捺正为总则。拔、伸不一味用以猛力,而以刚柔相济,功使用力恰到断损之处,其力度因人与部位而异,大多骨折均能瞬间完成。在拔伸时结合推按、旋转,然后依骨折移位状况加以捺正。施术者与助手心印默契顺应逆受伤之力方向而复位这一原则,复位后予外敷固定包扎。三、脱臼------上骱手法举要对于各种脱位都有体位和复位手法,其中对颞颌关节脱位运用捺口外复位法,髋关节后脱位运用俯卧位推按法,俱颇有特色。

标题:石仰山论腰痛内治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年9期1-3页摘要:一、审因论治与腰痛立法审因论治就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也就是运用整体观点,分析疾病的症状、体症来推究病因,从而提供治疗用药的根据。腰痛立法,首先要明确腰痛所发生的原因,然后才能够“审因论治,辨证立法“。将腰痛之因概括为三类四型。三类即损伤性腰痛、外感性腰痛与内伤性腰痛。四型即一为:气滞血瘀型,二为:风寒闭塞型,三为:痰湿互阻型,四为:肾气亏损型。立法则依据祖国医学整体观念、辨证特点,对不同类型腰痛,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二、配方用药,强调辨证1.行气止痛,活血祛瘀气滞血瘀型腰痛,常运用此法,代表方为其腰痛二号验方。主张从气血立论治之,提出宜气血兼顾,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治疗原则。取调肝之气血的金铃子散之意。2.温通散寒,祛风止痛风寒闭塞型腰痛,常运用此法,用药取太阳伤寒主方麻黄汤之意,又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理,用制川草乌易附子,以温少之经,引太阳督脉之阳气;达到温通散寒、通络止痛之功。3.豁痰利湿,通络息痛痰湿互阻型腰痛,常运用此法,代表方为石氏牛蒡子汤加减治之。配方用药常兼顾其脾肾,合石氏调中保元汤、腰痛三号验方加减治之,意在脾肾兼顾、标本同治。4.温肾补虚,固腰息痛肾气亏损型腰痛,常用此法,代表方为其腰痛三号验方。以温肾补虚,固腰息痛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偏方:

  • 下一个偏方: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