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 郁 概念的源流探析 |
|
“热郁三焦”说:杨栗山认为“热郁三焦”是温病的病理核心。温病乃怫郁为重,郁而化热,阻塞气机升降,治疗上须采用“郁而发之”,的原则,倡导宣郁清热为法,调节表里三焦气机升降,使周身气血流通,升降复常,阴阳平衡,独创升降散。 3.六郁之说朱震亨认为,七情内伤、寒暑交侵、饮食失节、劳役过度等因素,均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并具体提出六郁学说加以阐发。他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导致六郁的病机关键是气血怫郁,并因此而产生多种病证。《丹溪心法·六郁》还明确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等六郁病证。且六者相因为病,关键则是气郁,治疗当以顺气为先。 4.情志之郁说陈无择倡言情志致郁关于情志致郁的的观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相似的论述,明确提出情志致郁者,当首推宋代陈无择。不仅揭示了七种情志的异常变化是引起内脏生郁的病理关键,而且详列治法方药,对后世临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转贴于植物提取物中国网共2页:上一页12顶一下(0)0%踩一下(0)0%------分隔线----------------------------上一篇:《中藏经》脏腑辨证特点探析下一篇: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偏方: 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1 下一个偏方: 女科宝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