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是肝胆郁热之象。 诊断要点
1)急性肝炎可有乏力、发热、黄疽、纳呆、恶心、呕吐、胁痛、腹胀、肝区疼痛、肝肿大等。慢性肝炎为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可有急性期的症状和体征,也可有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还可有肝外多器官损害,最多见为关节炎和慢性肾炎。重症肝炎起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明显出血倾向、肝萎缩、肝臭、嗜睡、抽搐、烦躁、谵妄、昏迷、尿少或尿闭等。瘀胆型肝炎黄疸较重,并可有乏力、皮肤瘙痒、肝肿大、大便呈灰白色、消化系统症状较轻。
2)肝功能急性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持续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反复或持续异常、魔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等阳性。重症肝炎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胆固醇降低、氮质血症等。瘀胆型肝炎直接胆红素偏高可持续数月或1年、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一谷氨酰转移酶增高、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3)血清免疫学检查肝炎特异性抗原抗体可诊断和区别各型肝炎。
4)肝穿刺病理检查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情况、纤维化程度均可得到正确数据。
施治原则
1)湿热蕴蒸治则: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2)脾虚湿阻治则:益气健脾,理气祛湿。
3)肝脾不和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4)肝肾阴亏治则:益肾补虚,柔肝养阴。
5)气血瘀滞治则:行气消滞,活血化瘀。
6)疫毒炽盛治则:清营凉血,解毒利湿。
7)肝胆瘀热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导滞。
注意事项
1)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对易感人群,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在发病后,应隔离30天左右,患者应注意休息。治疗中不要滥用药物。
2)饮食以新鲜、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保证充足的热量和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C.少吃煎烤油腻的食物,急性期患者采用低脂、高糖食谱。重症肝炎患者饮食宜低盐、低脂、高糖,保证充分的热量。重症肝炎患者须禁食蛋白质,当病情好转,就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慢性肝炎患者饮食要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摄入可适当增加。肝炎患者严格禁酒。
3)急性肝炎患者的预后大多良好,尤其是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者。丙型、戊型肝炎易转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预后较慢性迁延性肝炎为差。重症肝炎的预后尤差,病死率高,幸存者也常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