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脾的生理学基础研究 转帖 |
|
~4个月阶段,脾是主要造血器官,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在成人体内,脾仍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生成地点之一。同时,脾还直接参与铁的代谢,提供血红蛋白合成的原料。二、破血作用:脾是体内衰老和异常红细胞遭受破坏的重要场所。脾对衰老和异常红细胞的“识别”能力较强,当衰老和异常红细胞由血循环进入脾血窦时,被阻留在血窦内,由于窦内缺氧,PH较低和葡萄糖缺乏,抑制红细胞的能量代谢,改变红细胞的通透性,K+丢失过多,水分溢出,细胞变形,脆性增加,容易破碎。在临床上见到的脾机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同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过多,导致血液各种血细胞都减少。出现贫血、抗病力降低、血凝不良等现象。当由于血小板过度减少而发生凝血障碍,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紫癜、鼻衄、齿出血、便血,月经过多等,中医称为“脾不统血”。尽管血凝机制是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有十几种因子参加,但各种凝血障碍中都伴有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低劣或生理活性失常等。三、贮血作用:在正常人体内,脾的贮血量较小,大约几十毫升。但当脾肿大时,脾内血窦开放充血,则贮血量较大,甚至可达全身血量的20%。此时,脾对外周血循环量的调节就有重要意义了。四、滤血作用:脾内的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经常清除血流中的异物、病菌以及特异性细胞(如癌细胞、异体细胞、异常血细胞等)。籍以保持血液的相对纯洁,同时也使机体免受更广泛的毒害。五、抑血作用:据研究证明,脾可产生某些体液因子(性质尚不清楚),可抑制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成熟和血细胞的释放过程。脾机能亢进时,出现的血细胞减少现象与脾的抑血作用也有密切关系。但这方面的许多细节问题尚待进一步验证。六、强血作用:强血作用就是增强血液的免疫抗病能力。大家知道,脾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除了上述的滤血作用,消除病菌和异物,还是形成抗体的重要器官。抗体具有抵抗某些病原物质的毒害作用,特别对某些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更为明显。动物实验证明,当脾切除后,血液抗体含量减少,容易发生感染。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切除脾脏的幼儿患严重感染的疾病增高。但是除了脾脏贮血、造血及血小板的抗凝血作用来说明“脾统血”外,消化器官对造血原料及凝血原料的吸收,也是很重要的。《灵枢?决气篇》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即中医的“脾胃”。意思是说“脾胃”摄取各种造血原料,经过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意思是使血液不流出血管外。即抗凝作用。抗凝作用因素很多,如血中纤维蛋白之材料不足就引起出血。因此,脾统血亦应包括下述消化器官的功能。基础医学告诉我们,血液是流行于心脏、血管中较粘稠的红色液体,由血细胞(包括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可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生成除需要蛋白质、脂类外还需要铁质、卟啉环。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也需要多种原料。血浆成分中除90~92%的水分外,有6.2~7.9%是血浆蛋白,主要计有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元。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制约血浆中水分外溢的主要物质。纤维蛋白元是保证血液正常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众所周知,各种血细胞和各种血浆蛋白质的生成原料,都是直接来源于消化道中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样,“脾主运化”和“脾统血”的功能有密切联系了,换句话说,即胰腺的外分泌、内分泌功能和脾对血液的影响作用巧妙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由以上论述中可看出,脾对血液的影响是多方面而又复杂的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有根据的说,虽然血液形成、破坏、血凝、免疫力等涉及范围很广,因素很多,如蛋白合成,铁的代谢,维生素B12、K、叶酸、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等,但就其根本关键来说,都与中医脾的功能有关。4.2.4“脾开窍干口”的理论分析:《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脾开窍于口。”《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世医得效方》说:“脾之络脉系于舌旁。”《素问?宣明化气》说:“五脏化液……脾为涎。”指出了脾与口的关系。脾开窍于口,这指的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食欲、口味和唇色上得到反映。从现代医学理论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脾主肌肉”,上文已论述了“脾”与骨骼肌功能和结构的关系。口腔咀嚼肌为骨骼肌,咀嚼是由咀嚼肌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它的作用是配合牙齿将大块的食物切割、磨碎,并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团,以便于吞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咀嚼肌组成成分的更新,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和肌张力的维持几方面则有保证。反之,咀嚼肌不能有效咀嚼,亦反映了“脾”运化功能的不足。二、“涎为脾液”,涎即唾液,它由口腔中的唾液腺即腮腺、下颌腺、舌下腺所分泌。主要含有淀粉酶、溶菌酶等。唾液的主要作用有:(1)湿润并清洗口腔;(2)湿润食物便于吞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个偏方: 气机与气机失调 下一个偏方: 殷东风教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水液代谢失常经验介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