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偏方大全 >> 内科偏方 >> 内分泌系统 >> 正文  

中国致公党

和对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流分析方法还存在弱化空间和时间因素的问题,分析对象往往局限于某一角度、某一部分,从而使这种分析结果也难以用来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价。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不但涉及生物物理特性,更重要的是无法脱离经济规律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经济系统物质流进行分析时,不能漠视上述问题,不但要关注代谢的规模,还要考虑代谢过程。由于产业代谢所涉及的物质流分析方法仅仅关注了物质流动的生物物理特性,当我们试图用产业代谢研究所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来准确描述受生物物理规律和经济规律共同支配的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过程时,就无法回避流分析方法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因此,必须突破现有方法的思维模式,研究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以期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代谢过程的。三、循环经济与物质经济代谢1.融合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流分析是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之一,是认识和探讨经济增长存在规模局限性条件下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流动规律问题。对于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由来已久。作为经济活动的生产要素,传统经济学对物质流的关注更多的是在相对稀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自波尔丁1966年阐述循环经济思想后,资源的绝对稀缺性,经济增长的规模局限性正逐渐成为经济学家考虑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研究着重从两个层次来深入:宏观层次上,探讨资源绝对稀缺和经济系统存在规模局限性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问题;微观层次上,探讨该限制条件下市场机制如何影响物质流流动。艾瑞斯(Ayres)和克尼斯(Kneese)、菲舍(Fischer-Kowalski)等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从微观层次研究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关系,探讨如何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来重构现有的经济系统,以便使经济系统能被和谐地纳入到环境经济大系统中去。在考虑经济系统规模局限性的前提下,构建经济系统物质流动规律研究的分析框架,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应该是如何使经济系统的物质流与价值流分析相融合的问题。由于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受到生物物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对其进行分析不但要关注物质流的规模,还要对影响物质流流动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辨析,而后者需要在物质流与价值流分析相融合的基础上进行,这也正是融入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流分析的基本出发点。2.融合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流分析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以20世纪60年代为一个重要分界线。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物质流分析所建构的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生物物理模型,这些模型很少涉及如成本和效益,资源分配和优化,资源的替代等经济学内容。使用这些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类分析方法(生命周期分析,物质流分析等),更多地是将经济系统看作一个复杂网络,该网络由技术活动或者技术过程组成,不同过程之间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链接。因此,这类方法并不适合描述生物物理和经济因素的双重因子对物质流的影响。另外一类是考虑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学模型,这类模型仅仅关注污染物的外部性,很少考虑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流动和转化的物理过程。这一段时期的研究特点是这两类模型相互之间是独立的,缺乏融合。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学者开始考虑经济系统的物质流与价值流分析的融合。首先,将经济模型涵盖的内容延伸到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在这方面,艾瑞斯和克尼斯1969年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他们认为传统经济学忽视了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导致一般均衡模型中没有考虑物质流和能量流在流出经济系统之后的归宿问题。同时,他们认为残余物造成的外部性是生产和消费活动一个正常的、内在的组成部分。他们依据物质平衡原理,利用瓦尔拉-卡塞尔(Walras-Cassel)模型对传统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修正,将经济系统产生的"残余物"纳入到该模型中去。随后列昂惕夫(Leontief)、维克多(Victor)、佩瑞(Perrings)、路斯(Ruth)和菲伯(Faber),也对经济系统的均衡经济模型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修正。从艾瑞斯(Ayres)和克尼斯(Kneese)等对物质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物质流与经济系统运行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资源环境问题的物质流流动模式。但是,这些学者在对经济系统物质流进行分析时,忽视了经济系统的物质流会受到经济规律影响这一重要客观事实。其次,为了综合考虑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流动过程,引进并拓展了产业代谢中的流分析方法。国外部分学者在物质流分析和原料流分析方法的框架下,从不同角度尝试了物质流分析与经济分析的融合,例如:克列(Keoleian,G),纳斯(Nathani,C)等通过分析成本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于采取新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偏方:

  • 下一个偏方: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