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偏方大全 >> 内科偏方 >> 内分泌系统 >> 正文  

中国致公党

最大。他认为,经济同身体一样,目的是维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因此,量度经济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不再是生产和消费的数量,而是提供服务的整个资本存量的性质、质量和复杂性,包括系统中人类的身心状态。现今的经济模式要从"牛仔经济"向"太空人经济"转变。值得注意的是,波尔丁第一次将人类社会看作是生物圈内的一个投入产出系统,从而特别关注了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基础。波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思想[4]是人类发展观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1969年,物理学家艾瑞斯(Ayres)和经济学家克尼斯(Kneese),两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联合起来,以1963-1965期间的美国为例,首次对国家层面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进行分析。他们认为经济活动须以没有市场价格而且越来越稀缺的环境资源为基础,例如空气,水等,但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帕累托最优规则不能适用。基于此,他们尝试建立了一个包括外部性在内的一般均衡模型。他们认为,由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于统治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经济法则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相协调。这种市场无力自动化解的外部性存在与否,主要取决于下列条件:生产过程的所有投入都转化成产品,没有不需要的残余物;?所有的最终产品(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都被彻底毁坏,而最终消失;?所有产权都是私有的,并可以在竞争市场上交易。显然,这三个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成立的,因此外部性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受到艾瑞斯和克尼斯的启发,许多学者从减少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规模的角度,来研究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系统物质流的关系。随之,产业代谢研究开始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图2产业代谢研究背景2.产业代谢理论的内涵及特点产业代谢理论最早由艾瑞斯(Ayres)系统阐述。艾瑞斯认为:第一:经济系统的产业活动与生物学中的代谢过程具有类似性(Analogy)。代谢是有机体内在的过程。有机体为了维持自身的功能,为了增长和再生,需要从外界吸收低熵"食物"。这个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包括高熵废弃物。对产业活动(或者整个经济系统)与生物有机体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以由能源驱动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同时,两者也都是远离热力学平衡、自组织的稳态"耗散系统"。第二,经济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代谢管理机制(MetabolicRegulatoryMechanism)。产业代谢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稳态条件下,覆盖原料投入,能源投入,加上劳动投入,生产最终产品和废弃物的物理过程的集合。经济系统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稳定并不是脱离周围环境的自我调节过程,而是需要通过人的作用而实现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其一是作为劳动力资源投入,其二是实现经济系统的消费功能。经济系统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因此,从本质上看,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代谢调控特点的管理机制,与生物物质代谢比,只不过传递信息的媒介变成了价格。第三,代谢涵义对企业具有适用性。由于经济系统中的微观主体-企业具有自组织的特性,因此与生物学中的有机体具有一定的类似性。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企业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产品输出结构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企业代谢行为不是稳定不变的。而生物有机体为了维持种群繁衍的稳定,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的代谢行为。艾瑞斯的产业代谢理论吸收了19世纪以来众多学者的相关思想,从系统整体出发,阐述了产业代谢的内涵和主要研究方法。他提出的产业代谢,与生物物质代谢过程相类比,充分关注了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代谢规模是其核心研究内容。较之以前的研究,艾瑞斯的产业代谢理论更系统,分析内容更注重产业代谢的强度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艾瑞斯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流分析方法,研究的角度多倾向于代谢规模的静态和动态趋势预测。需要指出的是,艾瑞斯所使用的流分析方法虽然关注了代谢规模,却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对代谢规模和代谢过程的影响。这种研究思路很难诠释艾瑞斯本人所提出的"经济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代谢管理机制"这一核心思想。  3.产业代谢的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面临的挑战产业代谢的传统分析方法主要是流分析方法(Flowanalysis)。该方法通过确认和评价所有可能的物质流流动路径以及其他与物质流相关的影响,来分析产品的生产过程。其中以物质流分析(SubstanceFlowAnalysis(SFA))和原料流分析(MaterialFlowAnalysis(MFA))两种分析方法较为常用。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从生物物理角度来认识问题,仅仅关注了物质流动的生物物理特性,对于经济、社会因素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大多数分析集中在区域内的物质元素层次,很少考虑不同类型企业等经济行为主体因素,以至于很难用于决策管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偏方:

  • 下一个偏方: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