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偏方大全 >> 内科偏方 >> 内分泌系统 >> 正文  

中国致公党

的综合表现,这些反应是通过"代谢路径"进行的。从有生命的单细胞到复杂的人体,他们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的物质交换称为物质代谢或新陈代谢。这里所提到的物质代谢主要关注的是细胞单体和有机体,而物质一般指营养物质。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不同方向的代谢变化。生态学家将代谢理解为生态系统能量转换和营养物的循环。而且,相比生物有机体来讲,生物群体或者生态系统自组织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也就是说,外界环境参数对生态系统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认识生态系统的代谢过程时,生态学家认为不能将目光锁定于系统自身的特征参数,必须要深入了解维持系统稳定的环境因素对代谢过程的影响。1自然科学的代谢理论研究历程那么,从代谢角度看,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是否具有相似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深入了解物质代谢的内涵。从生物物质代谢的角度看,代谢是有机体内所有物理和化学过程之和,是有机体系统功能化或者运行的基本过程。生物有机体的物质代谢是为了维持细胞或者有机体正常机能,通过"代谢"过程,不断转变或者改变营养物质的各种化学形态,以便于细胞或者有机体可以及时获得所需要的物质,同时降解、排放系统废弃物。因此,生物有机体的物质代谢更多地体现了维持生物有机体系统功能的特征,是维持细胞或者有机体功能的主要机制。我们将物质代谢的概念进一步抽象发现:物质代谢的核心作用是对系统功能的维持。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地球这个生态经济大系统角度来看经济过程和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可以将生态经济大系统的代谢过程分为新陈代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生命过程和经济过程的生命过程(生产和消费)。在这两个过程中,新陈代谢的功能(引申出来的价值)是维持生命,而经济活动的功能(引申出来的价值)则是维持和享受生活。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是效用的载体,物质流通过经济行为主体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持续为经济系统提供效用(Utility)。因此,经济过程的代谢可以理解为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持续为经济行为主体提供效用的过程,维持经济系统的运行以及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是经济过程代谢的核心功能。上述观点也正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产业代谢分析的基本出发点。二、产业代谢与物质流分析:背景、内涵及其所面临的挑战1.产业代谢研究背景产业代谢研究是基于人类对所利用资源的绝对稀缺性的考虑而发展起来的。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倡导者佩肯(GeorgePerkins)在186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一书中,从木材越来越稀缺的客观事实出发,指出人类正在通过侵蚀自身的基础来使自己陷入濒临危难的处境之中。随后,地质学家希勒(NathanielShaler)进一步提出了矿产资源稀缺性问题,并表示出对人类社会未来矿产资源消费的担忧。从佩肯的呼吁到希勒的担忧,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正逐渐从农业生产资源的稀缺(食物的稀缺)向工业生产资源的稀缺转移(工业原料的稀缺)。长期以来,主流社会科学,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还是社会学几乎都没有系统关注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种情况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生变化。1955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召开的"人类在改变地球命运过程中的作用"学术会议,对于人类自身开始关注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这一问题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限物质基础的关注。学者们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资源输入端,分析、探讨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局限性。遗憾的是,这时的研究还没有从系统整体角度来认识物质流流入和流出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随着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关系的讨论日益深入,又间接诱发了对社会经济代谢的新的关注。曾经参加过1955年会议的美国水处理专家沃曼(AbelWolman)在1965年通过对城市代谢的研究,将工业社会的代谢概念化和实践化。他认为:城市的代谢需求可以被界定为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娱乐的物质需求。但是由于废弃物和噪声等的存在,代谢循环并不是完整的。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专家,沃曼更多的是从工程技术角度,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物质流与城市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从工程技术方面提供解决的方法。经济学家波尔丁(KennethBoulding)也是1955年会议的参加者之一。在充分吸收借鉴路德(LudwigVonBertalanffy)的系统论思想的基础上,在1966年的一篇著名的文章"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中提到: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的能源、物质和信息不停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交换。实物通过生产过程从非经济圈进入经济圈,当实物的价值变为零时,就脱离了经济圈进入非经济圈。传统的牛仔经济中,把投入"生产要素"后获得的通量视为经济追求的目标,来衡量经济的成功与否。但是在太空人经济中,通量不再是迫切追求的,它应该最小而不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偏方:

  • 下一个偏方: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