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amil,异搏定):具有IV类抗心律失常药细胞电生理效应,为Ca2+内流抑制剂(慢通道阻滞剂)。在心脏,Ca2+内流抑制,使窦房结和房室结自律性降低,传导减慢,但很少引起心房、心室肌和房室间的旁路的传导。Ca2+内流抑制还使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中Ca2+利用减低影响收缩蛋白的活动,心肌收缩减弱,心脏做功减少,心肌氧耗减少。对血管、Ca2+内流抑制使平滑肌细胞内Ca2+的利用减低,收缩蛋白活动受影响,平滑肌松弛,血管张力降低,动脉压下降,心室后负荷降低。
口服吸收完全,口服量需要静注量的10倍才能达到静注同等血药浓度。服药后1~2小时作用开始,3~4小时达最大作用,持续6小时。静脉用药抗心律失常作用开始于2分钟(1~5分钟),2~5分钟达最大作用,持续6小时。血流动力学作用3~5分钟开始,持续10~20分钟。
临床应用:静脉注射适用于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减慢快速心房颤动或扑动的心室率。对室性心律失常疗效不佳,仅对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图形,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疗效。口服需要较大剂量,因生物利用度低(20%~35%),疗效有限。静脉注射终止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约80%,起效迅速,达效时间比洋地黄及胺碘酮短,仅次于腺苷及ATP。但心外副作用比腺苷或ATP少。
剂量和用法:口服开始1次40~80mg,每日3~4次,按需要及耐受情况可逐日或每周增加剂量,每日总量一般240~480mg。静脉注射开始用5mg(或0.075~0.15mg/kg),注射时间2~3分钟,老年患者注射时间延长至3~4分钟,以减轻不良反应;如无效10~30分钟后再注射1次。也可加入氯化钠或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滴速每小时5~10mg,1日总量不超过50~100mg。
不良反应: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偶有发展为II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由旁路折返的心房颤动或扑动,可使旁路传导加速,心室率增快;心力衰竭;低血压;周围水肿。头晕或眩晕、四肢冷痛、麻木及烧灼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恶心、轻度头痛及关节痛。偶可致血液催乳素浓度升高或溢乳。
(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腺苷(Adenosine)及三磷酸腺苷(ATP)
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半衰期很短(1.5秒),经特殊的膜受体通过鸟苷酸连接蛋白来介导。可扩张冠状动脉。抑制窦房结,减慢房室结传导,降低心房及心室自律性,缩短心房肌动作电位间期及有效不应期。可能轻度减低旁路前向及逆向传导。减低儿茶酚胺对心脏的刺激作用,减少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ATP在体内分解成ADP及腺苷,有拟迷走神经作用,但有资料表明阿托品不能减低ATP对人类心脏的电生理效应。
临床应用: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经旁路折返者。可用于鉴别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亦可鉴别折返途径房室阻滞部位。腺苷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与剂量有关,3、6、9、12mg有效率分别为35%、62%、80%及91%,与静注ATP5~7.5mg疗效近似。但作用发生更快,复发率较高,不良反应消失也较块。腺苷可室温保存,但ATP室温保存2个月降解50%。
剂量和用法:腺苷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首剂3mg(注射2秒钟),必要时2分钟后再注射6mg,如仍未终止,2分钟后增至12mg再注射1次。为鉴别心律失常则可酌情使用。
国内无腺苷,故用ATP代替,一般用20mg(注射20秒钟),必要时5分钟后再注射20~30mg,单剂不宜超过40mg。
不良反应:在转为窦性心律过程中,50%患者心电图可见短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后窦性心动过速、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但维持时间不长,一般不必特殊处理。此外有面部潮红(18%)、头痛(2%)、出汗、心悸、胸痛及低血压(<1%)。呼吸系统表现为气短/呼吸困难(12%)、胸闷(7%)、过度换气、头重感(<1%)。中枢神经系统有头晕(2%)、眩晕、手臂麻木及沉重感、背痛(<1%)。胃肠道有恶心(3%)[1][2][3][4]责任编辑: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eartweb.net/specialty/2007/0227/specialty_3471.html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相关文章最新文章更多?第二章:心脏外科病人的...?第二章:心脏外科病人的...?第二章:心脏外科病人的...?第二章: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