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及 心理障碍的类型与特点 一 概念 判定标准和病因 |
|
为,在另一社会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视作异常。 (3)社会常模和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它是以群体中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数分布为依据的。把变态心理看作是对“正常的偏离”。 (4)精神症状标准。 心理障碍必然会有其表现,包括其主观上的感受体验或客观上的动作行为。异常心理活动的临床表现即为各种心理(精神)症状。因此,是否存在精神症状可作为是否异常的判定标准。进一步,还可根据症状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症状的组合和相互关系来对心理障碍进行分类。有的精神症状与正常精神活动有着质的差别,例如幻觉、妄想等重性精神病的症状;有些症状与正常精神活动之间只有量的差别,例如见于各种神经症中的焦虑。对于后者,判断其是否属于症状比较困难,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举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反应,例如遇到高兴的事时感到愉快,遇到挫折时感到沮丧,郁闷等,都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但如果持续很长时间,程度与客观事件不相称,以至于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时,就属于心理症状了。
3.心理障碍的病因 总的来说,目前倾向于认为心理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机体不具备某些特定条件,病因就不起作用,也就不会发病。心理障碍的 产生,有人认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如果一定的性格缺 陷作为内因,心理创伤作为外因,那么,性格较健全的人,在经受巨大的精神创伤 时才会发生心理障碍;而性格缺陷较明显的人,稍有精神创伤就容易发生心理障碍 。 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和层次探讨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现有研究结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可概括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生物学原因。 遗传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常常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基因遗传物质异常,现已发现,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的第五号染色体长臂近端D5S79和D5S76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理基因的位点。基因,还有明显的例子是DOWN综合征。研究表明,脑器质性病变,生化过程异常,神经递质,例如DA类物质代谢失常会导致心理功能异常。 (2)心理因素。 人们发现性格特点与心理障碍具有相关性。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的病前个性特征,长期以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注意。分裂性人格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病人,循环性人格多见于躁狂抑郁症患者等。巴甫洛夫及其学派,将人的神经类型分为4种类型:强不均衡型(兴奋型),强均衡灵活型,强均衡惰性型,和弱型。并认为,强不均衡型和弱型在不利情况下容易发生精神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多偏于弱型,躁狂症病人多偏于强不均衡型,而神经衰弱病人多见于弱型等。个性特征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应该引起重视,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心理障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社会文化关系失调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心理障碍和正常心理一样,都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如果得到社会的同情和支持,遇到的挫折就小,个人心理状态就可能正常,当环境不稳定或恶劣时,就容易发生心理障碍。 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在心理障碍的发病中共同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两者并非平分秋色。在某些心理障碍中某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在另一些心理障碍中则另一 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神经症的发病中,心理社会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但也有神经生理学的改变,例如,焦虑症时NE系统的改变,强迫症时,5-HT含量的改变等。在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以及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病中,则主要是生物学因素(例如遗传因素)等起着主导作用。当然,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它可能起着促发作用。 上述的几种观点或模式,都不能完全说明所有心理障碍,而只能解释其中一部分一个侧面,因此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人们已经认识到,人是同时具有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整体。其中每一个方面的因素都在人的心身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这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过,可以认为,任何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是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观点称作心理障碍的综合分析观点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补充日期:2003-06-0319:53:32转自北大王登峰教提供本科通选课<心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偏方: 肝脏有那些代谢功能 肝胆生理解剖 39康复网 医源世界 下一个偏方: 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