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养生保健 >> 正文  

过量接受辐射对人体有何危害

的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在高压线附近工作的工人,其癌细胞生 长速度比一般人要快24倍。3、影响人的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4、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据最新调查显 示,我国每年出生的2000万儿童中,有35万为缺陷儿,其中25万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计算机、电视 机、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胎儿有不良影响。5、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 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如果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6、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由于眼睛属于 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高剂量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及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 电磁场发生异常。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老人、儿童、孕妇属于对电磁辐射的敏感人群。

  辐射知识与我们身边的辐射

  辐射是以波、粒子或光子的能量束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核辐射是指来自于原子核的辐射。影响人类的核辐射主要有三种,即α、β、γ射线。α射线是由氦 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它质量大且带电荷多,但穿透物质的能力弱,射程也短,只要用一张普通的纸就能挡住。但如果进入人体,会造成危害性很大的内照射,因此 在防护上要特别防止α发射体进入人体内。β射线是由高速电子组成。与α射线相比它有较大的穿透力,能穿透皮肤的角质层而使活组织受到损伤,但它很容易被有 机玻璃、塑料或铝板等材料所屏蔽。其内照射的危害也比α射线小。γ射线与X射线类似,也是由看不见的光子组成的。它的穿透力最强,能穿透一米多厚的水泥 墙,一个能量为1MeV的γ射线就足以穿透人体。因此在外照射的防护中对γ射线的防护最重要。但由于γ射线是不带电的光子,它不能直接引起电离,所以它对 人体内照射的危害要比α、β射线都小。

  放射性是指原子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固有特性。具有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了109种元素, 约1800种核素。109种元素中,92种是自然界存在的,17种是人工制造的。1800种核素中,只有270种是稳定的,其余1500余种是不稳定的, 是放射性核素。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辐射。

  辐射的预防

  有5种人特别要注意电磁辐射污染:生活和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经常使用电脑、电视电子仪器、医疗 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生活在以上环境里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等。如果生活环 境中电磁辐射污染比较高,公众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 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同时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和 家用电器同时启用。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注意人体与办公和家 用电器距离,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离电器越远,受电磁波侵害越小。如彩电与人的距离应在4至5米,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至3米,微波 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1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配备防辐射服装,电脑、电视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防辐射玻璃等措施减 少电磁辐射,根据“多一分防护,少一分危害”的观念,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做到有防无患。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专家称长期过量接触镉可致慢性中毒 影
    长期过量接触镉会对肾造成损害
    食盐摄入过量可致雀斑
    患者在天津成功接受活体双肝移植
    李克强接受采访时表示 明年将继续遏制
    女性经期要避免过量食用7种食物
    维生素补充过量小心减寿
    专家提示茶饮料多含香精 不宜过量饮用
    医生提示饮食过量小心会招来肠梗阻
    科学家用细菌改造蚊子终结登革热 居民
    食用过量蜂蛹可引起中毒
    研究发现长期接受电脑辐射影响精子质量
    过量饮用碳酸饮料或增加暴力倾向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