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养生保健 >> 正文  

鱼肉蛋奶类食物最易含抗生素

得国外可行的检验方法在国内已变得不可行。现在,连药检专家都难以说清,圈养的家畜到底被喂养了多少种药用添加剂。

  有抗食品三宗罪

  一宗罪:加重耐药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刁其玉指出,滥用抗生素不仅易使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有时还会影响到下一代,导致“耐药宝宝”的出现。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抗生素越用越多,可选择的余地却越来越小。人们经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食品,耐药性会不知不觉增强,一旦患病时再使用这些抗生素则无济于事。更严重的情况是,最近出现的一些“超级细菌”也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密切相关。

  江西农业大学药理学副教授王小莺认为,长期大量食用有抗食品势必会造成抗生素微量蓄积,其危害不可忽视。特别是人畜共用抗生素,会加速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最终导致人类无抗生素可用。比如,环丙沙星是人畜共用抗生素,环丙沙星大量应用在预防肉鸡呼吸道疾病,易造成食物中药物残留严重,国内外有报道称人对环丙沙星药物已不敏感,这很可能与长期食用含有环丙沙星残留的食品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新生儿耐药现象可能与准妈妈在孕期、孕前滥用抗生素有关,也可能和她们长期食用有抗食品有密切关系。很多孕妇每天都要吃鸡蛋,喝鸡汤、猪蹄汤和牛奶,但这些食补原料的安全性却越来越令人担忧。

  二宗罪:威胁健康

  相比医用抗生素药品而言,动物产品残留抗生素的量一般不高,对机体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长期食用后,可在体内蓄积,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抗生素会在动物组织及蛋、奶等产品中残留,人食用后将对健康构成威胁。虽然大多数抗生素不会产生急性发病症状,但如果长期食用就会导致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药物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还可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对人类造成潜在危害。当人们长期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动物产品后,这些残留抗生素会在人体内蓄积,最终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例如,如果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大量残留在人体内,儿童会出现耳聋,成人则会影响肾脏;四环素滥用会对成人造成肝脏损害,对儿童影响牙齿和骨骼发育;而氯霉素的滥用极易损害人类骨髓的造血功能,并由此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等等。

  三宗罪:危害环境

  动物食入的抗生素随粪、尿排出,或生产抗生素的废水流入环境中,都使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逐年增多。在自然界,抗生素耐药基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土壤、食物、饮水、粪便等在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相互传递。特别是近些年来,环境中抗生素耐药菌的种类发生了很大变化,抗性水平也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且发展速度惊人。每当新型抗生素投入临床使用不久,细菌即可对它产生耐药性,而且往往存在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具有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对今后的影响难以预测。

  有抗食品防不胜防 需完善市场“防火墙”

  家住济南市甸柳小区的李阿姨告诉记者,她一直非常注重膳食营养,有给老伴和孙子炖汤补养的习惯,买菜的时候也精挑细选,但却是越来越不放心了。“我以前听说过有人养鸡养鱼喂激素的,喂抗生素还是刚知道,以后可要小心了!我们愿意多花钱来吃安全的食物,可谁能保证我们吃到的就是安全无害的食品?”

  减少甚至禁止抗生素在饲料中的应用是全球养殖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欧盟、韩国已出台了这方面的政策,美国和日本也进行了规范。

  据了解,我国农业部先后颁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等公告,对可以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做了明确规定。农业部还制定了有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对不同级别的畜产品进行了规范。

  专家指出,要达到完全禁止使用抗生素,首先需要改善动物养殖环境,增加动物自身的抗逆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保障动物饲养安全。其次要加速研制替代品,例如选用无残留、符合规定的天然植物添加剂、酶制剂、益生素、寡聚糖、有机酸、免疫调节剂等等,并且合理配伍使用,从而完全取代抗生素的使用。

  专家还指出,目前减少抗生素残留要严格执行休药期,休药期动物不应屠宰上市,所产奶、蛋也不应销售。奶牛养殖户普遍知道含抗生素牛奶不应上市,而猪、鸡养殖户对动物用药后的休药期、弃蛋日的认识水平不高。不过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目前没有有效的检测和监管,所以此项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消费者选购食品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卫生状况和保质日期上,却不知道,有一些卫生达标但抗生素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糖尿病肾病患者应补充蛋奶瘦肉等优质蛋
    重金属污染危害大 涉及粮食蔬果肉蛋水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