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正处恙虫叮咬高发季,广州每年有数百个病例,今年已出现恙虫叮咬致死个案
●叮咬征兆:叮咬时无感觉,高热持续不退、身体隐蔽处有焦痂和溃疡
●防范:草地游玩避开清晨和傍晚,长袖长裤涂抹驱蚊水
盛夏时节,每逢清晨、傍晚,都有不少市民到绿地散步、消暑,亲近大自然。然而,当你漫步草地回来,出现持续高烧不退,腋窝、腹股沟等隐蔽处出现焦痂和溃疡且淋巴结肿大,那么极有可能已遭“恙虫”黑手。
感染科专家提醒,在广东,每年4至10月是恙虫叮咬高发季节,雨后的清晨、傍晚,恰恰是恙虫活跃时段,因此,在草地玩耍时要注意做足防护措施,一旦发现中招,应立刻到医院感染科就诊。
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李文敏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谢奇峰教授
高烧超一周 竟是虫子惹祸
广东正处恙虫叮咬高发季,广州每年报告数百个恙虫病病例,今年高发季节刚刚来临,已出现恙虫叮咬致死个案!
年过七旬的越秀区居民吴阿婆近一个月来一直在发高烧39摄氏度,食欲很差,整天没有精神。她去发热门诊治疗过几回,但一周过去了,热度始终不退。随着时间的推移,吴阿婆的身体越来越差,家人心急如焚,带她辗转几家医院。最终,医生发现,吴阿婆的皮肤上有焦痂,腿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经过医生提示,吴阿婆的家人回想起,发烧前,她曾带小孙女到二沙岛草坪玩了一个下午,晚上才兴尽而归。原来,吴阿婆得的是恙虫病。由于确诊时间太晚,她肾功能、肺功能严重受损,经治疗无效,近日不幸去世。
“恙虫病在广东并不罕见,每年都会有人中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谢奇峰教授说,广东每年4月至10月,都是该病的高发季节。以广州为例,各区都报告过病例,尤其以番禺、从化、增城多发。而就老城区而言,绿地较多的海珠区报告病例相对较多。
罪魁祸首是老鼠 恙虫只是运输工
恙虫病是由一种由恙虫立克次体(也叫恙虫病立克次体)引发的急性疾病,“立克次体的结构类似细菌,但比较小,有不同的血清型号,致病能力有大有小。”谢奇峰说,立克次体通过内毒素攻击人体的肾、肝、肺、心等重要器官。
恙虫病主要出现在环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都有报告病例,广东因气候等因素,报告病例更多。
谢奇峰说,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恙虫病的罪魁祸首其实是鼠类,在草丛中生长的恙虫幼虫“恙螨”只是传播媒介,起到运输工、二传手的作用。恙螨爱潜伏在地势比较低洼、潮湿和杂草丛生的地方,叮咬了体内有立克次体的老鼠后,恙螨脱落,发育成成虫,并将立克次体遗传给下一代幼虫。而人经过草丛时,被带有立克次体的恙螨叮咬后,就会“中招”。
近几年报告病例显示,广东患者以青壮年居多,而重症和死亡病例以免疫力差的老人居多。“青壮年户外活动比较多,而在广东地区活跃的德里纤恙虫,幼虫和成虫平时生活在土壤里,在雨后的清晨、傍晚就会爬到草尖上‘乘凉’,伺机袭击人。”
典型症状:焦痂和溃疡
“焦痂和溃疡是恙虫病的最典型症状,我们接诊的病人96%都有这种症状。”谢奇峰说, 被咬的腋窝、腹股沟和外阴等处表面常出现一个或几个不痒的红色小丘疹,然后会变成水疱。水疱破损出血,几天后结成黑痂。焦痂一般直径在0.5厘米至1.5厘米,呈圆形或椭圆形,脱落后成为火山口形状的溃疡,其中间突起,边缘光滑,一般不痛不痒。
另外,在病人发热的第2~6天,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暗红色斑,或突出于皮肤表面的丘疹,多数稀疏分布于胸、腹、背部、四肢及面部,但没有瘙痒等症状,经过3~12天后,逐渐消退。同时,靠近被咬处的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这些都是识别恙虫病的线索。
谢奇峰强调,被恙螨叮咬的病人出现的发热、皮疹等感染中毒表现,很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例如流感、败血症、钩体病,甚至是肺炎,反复治疗效果不佳,等到找到真正原因,治疗的最佳时机已被耽误。
治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