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养生保健 >> 正文  

提防三种恋爱操纵术 虚假承诺换取性与婚姻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恋爱应该是公平交易,应有来有往、互惠互利,含混不清反而滋生欺骗与背叛,让一方占了另一方便宜。

  大多数男女的恋爱约会是以真诚换真心,但少数人会使用操纵的手段。美国社会与人格心理学杰里米·尼科尔森博士认为,我们每天都在对同伴、家人、孩子和配偶施加影响,让他们按照我们的立场看问题,实现和他们进行互惠互利的交换。如果施加影响变成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手段,就成了操纵感情的游戏了。他提醒恋爱中的男女提防三种恋爱操纵术。

  虚假的承诺

  一方通过承诺日后给予对方一些好处,换取对方在当下的付出,然而承诺的好处永远不会兑现,结果另一方感到被欺骗和背叛。

  这样的例子在男女约会中大量存在。一些是小事情:他说要是你今晚去他喜欢的餐厅,下次就到你喜欢的餐厅,结果后来就没了这回事。重一点的例子:如果你再给对方一次机会,他就答应戒酒、改掉撒谎等缺点。更不幸的例子:有时性与婚姻都是用虚假的承诺换取的。

  尼科尔森称,虚假承诺防不胜防,原因有二:首先,相信对方是恋爱的基本要求,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感情发展良好的标志;其次,很难判断对方是真诚地承诺但后来没法实现,还是故意操纵你,根本就没打算兑现。

  防范对策

  1.先让自己得到好处。如果承诺的交换是真诚的,那么谁先得益又有什么关系呢?例如,你们这次先去你喜欢的餐厅,下次再去他喜欢的餐厅;你可以等到他成功戒酒,或者在一段时间内都不撒谎了,你才原谅对方。当对方作出承诺,你大可要求先行兑现——如果对方是真诚的,就不会介意;如果对方一听就急了,或者很失望的样子,说明对方只不过是想控制你、利用你。

  2.把丑话说在前头。有些时候对方承诺你的好处无法优先兑现,这时你需要和伴侣约定,在承诺兑现之前,彼此的关系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无法兑现,又该怎么办?例如,对方问你借钱,承诺未来某个时间还钱,你就要说清楚答应借钱的前提条件——在还钱之前,任何约会的费用都不用你掏钱;对方资金到位之后马上还钱,否则以后再也不借了。如果对方是真诚的,就会乐意接受你提出的条件;如果对方不高兴或者推三推四,那么就可能是虚假承诺。

  3.用自我形象约束对方。即使对方不在乎你,也会在乎自己的形象,感情骗子也喜欢把自己看成是好人。因此,你可以用恭维话测试对方的承诺是否真诚。例如,你可以说:“我相信你,是因为我知道你不是一个骗子。”“你会信守诺言,讲到做到。”这样的话会让真诚的伴侣对自己感觉良好,却让不真诚的人感到很糟糕,甚至对你萌生敌意——这时你就要留神了。

  无偿的索取

  人们之间的给予和索取都基于有来有往的社交原则。这个原则保护了付出者不会被人利用,也鼓励人们多多付出,令社会运行得更和谐。尼科尔森介绍,操纵对方的索取,指的是一个人得到馈赠之后,没有表示感谢和珍惜,又不付出相应的回报。有些人多次获得好处后都不曾报答对方一次,让交换越来越不平衡,他们反而辩称给予的一方不应斤斤计较:“你不应该在付出的时候就想着得到什么回报。”

  预防对策

  1.不要给得太多、太快。在恋情发展的早期,不妨在付出上保守一点,不要太快投入重本。如果新认识的恋人很快就提出很大的要求,你应该怀疑其动机。如果对方喜欢你,那么无论你付出多少他们都会喜欢你的;如果对方不爱你,你就算请吃一顿龙虾,帮忙打扫房间卫生等,都不会让对方爱上你。给予的限度建议如下:如果没有得到回报,你也不至于感到懊悔。

  最好的做法,是你先付出一点小心意,如果对方回报你,你可以继续付出,并享受互惠互利的乐趣。如果你付出后感觉对方“欠了你”,那么你就过度付出了。如果对方老是没有回报,你就应该疏远之,再付出只会增加你的损失。

  2.主动寻求回报。如果你的伴侣向你索取好处,请注意观察对方有没有答谢与回报的意思。如果对方没有感谢你,也没有给你好处,你可以婉转地提出一个很普通的请求,看看他们如何回应。如果他们愿意付出,愿意帮助你,那么你不妨继续付出。有来有往,两人的关系才能健康地发展。如果没有回报,你也许会想给予更多,但最好及早打住,以免你的好意被进一步玩弄。

  3.约定交易,而非送礼。如果你希望从恋人处得到具体的回报,就直截了当地提出,明确你准备用什么来交换,彼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冬季三种洗澡方法最养生
    哈佛大学教授指出三种人打鼾更伤身
    做好三种清洁可防感冒
    三种病让你随时随地打瞌睡
    胎儿最害怕三种阴道炎
    男人三种不同体质的养生法
    常吃三种食物有助护眼抗衰老
    头发变少要警惕三种病
    三种白菜营养价值有何差异
    大雪节气养生宜吃三种菜
    女性这三种行为危害胸部
    研究称只有三种饮料适合儿童
    食品安全三种认识误区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