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使用的适应症。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并发耳蜗损害最多的一种耳毒药物,避免滥用此类抗生素将是降低药物性耳聋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四,远离噪声。避免与噪声的接触,平时应注意听收音机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
第五,经常按摩耳朵。如按摩耳廓、捏耳,也可以按摩颈后发际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可促进内耳血液循环,起到醒脑聪耳的作用。
第六,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对防止微循环障碍、延缓老年人听力减退的速度非常重要。
另外,专家提醒,耳聋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从中年甚至青少年时期开始就要注重预防耳聋的发生。首先要避免噪声,听音乐、看电视时不宜把声音放得过大,少到歌厅等强噪声的环境中去;要改变挖耳的不良习惯,以免损伤耳道和鼓膜,引起感染、发炎;耳道奇痒时可用小棉签蘸少许甘油或酒精轻擦耳道;锻炼可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因此要加强锻炼,建议可进行散步、长跑、跳舞、打太极拳等活动。
助听器需科学验配
听觉器官老化属于自然规律,目前尚无逆转此过程的方法。但并不是说,对老年性听力下降没有任何预防和康复的办法。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对老年性听力障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科学选配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专业化听力言语训练、听觉辅助用品的应用等都不失为有效解决听力障碍的方法。
对大多数耳聋患者来讲,迄今为止最现实的方法是验配助听器,而且越及时越好。验配并戴用适宜的助听器,不仅可以改善听觉状况、克服语言交流及心理障碍,更可以避免听觉分辨能力进一步的下降,是解决听力障碍问题最经济、最现实、最安全的方法之一。
助听器可以将声音信号放大,最大限度地保证使用者感受到声音。助听器还可以按照使用者的听力损失情况有选择地放大不同频率的声音(比如:对高频听力损失重的患者,高频多放大;对低频听力损失重的患者,则更多地放大低频),努力保证使用者既能听到又尽量听清。一些助听器在放大弱小声音的同时,还可以按需要限制较大的声音输出。
然而,助听器又非“万能”,做不到十全十美,也解决不了耳聋患者存在的全部问题。有些戏迷或音乐迷,希望戴用助听器后仍能像以前一样欣赏戏曲和音乐,这种愿望恐怕不易实现,音乐的韵律可以明确地感知,但“味道”总有不足;一些高频乐器的声音听不好,会感觉有些“变调”。
老年人一旦发现听力下降,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后积极采用治疗及康复手段,不要认为“人老耳背、人老眼花”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不必去治疗、康复。对老年人的神经心理项目测试表明:具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组,其调控信念差、心理感受状态不良、有抑郁倾向。这说明听力障碍并非那么“自然”,它同时会给病人造成心理创伤,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其参与社会的能动性,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听力与饮食关系密切
科学家发现,任何能使内耳小动脉流量减少的因素,如高胆固醇、高血脂、过量的咖啡因等,都能导致听力减退。为保持听力的健全,应少食高脂食物,如含脂肪多的全脂乳、肥肉、动物油等,但可吃脱脂乳,以获取对耳骨有保护作用的钙和维生素D。
德国的听力研究人员发现,听力减退还与血液中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锌的含量低有关,这些物质能给内耳的感觉细胞和中耳的上皮细胞提供营养。据美国一医学家报道,适量补充锌,听力明显好转或改善。但是,高剂量的锌可造成铜缺乏及缺铁性贫血,因此应严格限制锌的服用量。
镁元素的缺乏也可导致听力减退。噪音能使耳动脉中的镁减少,从而影响动脉的功能。所以,经常接触噪音的人常补充含镁的食物以提高听力。
英国的专家认为,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保护鼓室内的小骨骼,可避免患似骨质疏松样的耳硬化症。因此,补充一些钙和维生素D能防止骨骼损害。
可见,饮用脱脂乳可以增加耳骨骨质,也可净化耳动脉;常吃胡萝卜、南瓜、西葫芦等蔬菜能补充β-胡萝卜素;啤酒、酵母、花生、牡蛎、贝类和牛羊肉等含锌较多;从深绿色叶菜和硬果中可以得到镁。以上食物应常吃,特别是老年人和听力减退的人更应该常食以增强听力。
药膳可增强听力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精虚衰者,精少而不能濡养耳目,故而耳鸣耳聋,常伴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精神疲乏等表现;而脾气不升者,脾运化的精微物质无法上达于耳,所以出现耳鸣、耳聋,一般常伴面色萎黄、头晕倦怠、食少便溏等表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