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码事,众多出路可供失利考生选择
□记者 李晓敏 实习生 郭亦非 文 记者 平伟 图
接诊
专家
河南省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专家 袁林方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资深心理咨询师 梁慧
核/心/提/示/
面对高考失利,您应该怎么办?昨天下午,本报特意邀请了两位资深专家,现场接听热线(如图),为高考失利者进行“心灵按摩”。
一个小时内,电话炙手可热,众多家长和学生打来电话倾诉心声,还有很多家长和学生登录网站寻求帮助。
从打来的电话和网上提问看,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只有1/3的学生确实患上了抑郁症或强迫症,此外,1/3的学生属于高考后应激反应,1/3的学生属于抑郁情绪。
专家说,即便患上了抑郁症或强迫症,通过有效治疗,也是可以完全康复的,所以不要过度紧张。
一个典型案例
高考生不停反复洗手、消毒
昨天下午3时,本报读者服务电话96211刚一开通,一个妈妈便打来了电话,她说,儿子现在的状况让她很担忧,但又不知道怎么办。
据这位妈妈介绍,高考前一个月,下班回家的她看到儿子一直在不停地洗手、洗脸,吃晚饭时,儿子突然提出要实行分餐制,各用各的碗筷,说有病毒,起初她并没太在意,以为快高考了,这是儿子紧张所致。
高考结束后,儿子的反常行为愈演愈烈,整天在家里不停地洗手、洗脸、洗澡,如没人制止,他会一直洗下去,他说,他曾经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担心被别人投毒。
最近一段时间,儿子一旦在小区里发现陌生人,都会怀疑是跟踪自己的。
“孩子可能患上了‘强迫症’”,听这位妈妈叙述完后,袁林方说,高考这段时间,几乎每个考生都要面临紧张和压力,当这种压力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时,一旦遇到某种偶发因素,考生便会找出一个病态的发泄途径,比如这位学生便把洗手、洗脸当做了一个发泄的途径,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强迫症”。
他提醒说,高考前遇到孩子的反常行为,家长应该提前介入,积极与孩子沟通,把症状扼杀在萌芽中。同时,要用科学方法疏导治疗,否则容易引发精神病。
一个温馨提醒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
在昨天的热线中,有一名考生的电话引起了两位专家的注意。
“老师,我有抑郁症,还有焦虑症,该咋治?”打来电话的是一个小伙子,他说,高考后,他情绪低落,无所事事,感觉很茫然,后来去看过一次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他是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加上心理治疗。
“为什么说你是抑郁症?”袁林方问。
“因为我每天大脑处于呆滞状态,整天想一些事情,虽然自己很想摆脱,但却是欲罢不能。”小伙子说。
随着交流深入,袁林方发现,小伙子的病症表现并不是那么明显,这些不积极的行为自己是可以控制的,于是,他建议,不要每天坐在家里满脑子想着如何摆脱目前情绪,而是学会转移注意力,比如去打打球等,进而来调动自己的情绪,逐渐使自己变得积极起来。
“这个孩子顶多是有抑郁情绪,而不是抑郁症。”袁林方说,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码事,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抑郁情绪,但经过调整,会慢慢消失,而抑郁症则是抑郁情绪长期积累后引起了躯体不适,比如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等。
袁林方介绍,高考后,在他接到的高考学生求助电话中,只有1/3的患者确实有抑郁症,而1/3的学生属于高考后应激反应,1/3的学生属于抑郁情绪。因此他告诫广大高考失利学生,不要给自己乱贴标签,以免形成不利的心理暗示。
两位专家建议
不要纠缠于过去事情上面
对于众多高考失利考生,该如何调整萎靡状态,走出低谷呢?两位专家分别提出了专业建议。
梁慧说,高考落榜后心理非常脆弱,也异常敏感,所以当下第一任务就是学会调整心态,只有心态平衡了,才能理智地选择以后的出路。
对于调整方法,梁慧给出了四个途径:第一,宣泄情绪,有泪就流,放松自我,千万别憋着,找个合适的时间、地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