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快乐处方”,要长寿必须善于平衡
张悟本的“养生专家”身份被揭穿之后,各方面都在反思,为什么人们对“喝绿豆汤降压”、“吃生茄子治病”等一些所谓的保健方法不加分辨、趋之若鹜呢?因为这些方法简单、成本低,操作起来很轻松,不会像打针吃药、坚持锻炼那样“痛苦”。但往往这样的东西都是不靠谱的,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还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做。
想健康就要有“吃苦”精神
关键词:改变观念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吃饱就躺最享受;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您生活的写照吗?脂肪肝、猝死、高血压、高血脂、癌症……也会慢慢随之而来。不良生活方式是健康最大的敌人,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当我们还健康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健身、吃清淡餐、早睡觉……因为这些健康生活方式都让我们很“痛苦”。但是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我们就必须要有“吃苦”的精神。其实,当你改变了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以及享乐观念时,原来的“苦”就会变得“不苦”。
如何找到自己的“快乐处方”
关键词:平衡
还有多少“养生专家”值得我们去相信和追随呢?其实,最了解我们身体的还是自己,专家提出的理论和保健方法只能是学习和借鉴,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是不行的,我们的健康要自己做主。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处方”呢?
关于保健长寿的要诀,有的说“基本吃素”,也有的说“每天吃红烧肉”,有的讲“天天坚持长跑”,也有的讲“天天静坐练气功”。各说各的,似乎都有些道理,又都能找到佐证。其实,养生之道尚无秘诀,只要遵循一个理念,就是一个“平”字。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就是说:只有人体内的一切系统、阴阳、气血相互得到平衡,才有利于健康长寿。
心理要平衡 俗语说“心平气和”,就是说只有心态平衡,心理健康,才能“气和”,才有利于健康长寿。如患有肿瘤、中风的患者,如能保持心态平衡,就能带病延年;否则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饮食要平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食品越来越丰富,影响健康长寿的不是营养缺少,而是营养过剩。因此,当今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故而饮食养生的重点是饮食平衡,营养适可而止。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有“节饮食”、“常不饥不饱”之说。的确,饱食之后容易诱发心肌梗塞等疾病,这也是饮食养生上力求“平”的原因。
动静要平衡 工作和休闲两者都不能过度,《孔子家语》中说“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这提醒人们要劳逸结合,过劳过逸都无益于健康。对老年人来说,尤其要重视切勿过逸。
从体育活动来讲,虽然生命在于运动,但也一定要动静结合,力求一个“平”字。老年人应开展一些如太极拳、步行等动静结合、“平”性的体育活动。同时在生活节奏上也应寻求“平”稳,作息有时,社交活动适量,但也不能过度。
保健之道没有捷径可走
关键词:坚持
中国养生源于道家思想,而道家思想始于伏羲,宗祖于黄帝,集成于老子,演而为彭蒙,流而为伊尹、庄子、列子。老子指出:养生延寿既无灵丹妙药,也没有捷径可走,而必须由微而著,由小而大,在经过漫长的苦苦修炼之后才能获得,“合抱大树,生于极小萌芽;九层高台,起于堆堆石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关链接
从长寿古人中寻找保健之法
乾隆:健康长寿有四诀 清朝乾隆皇帝,寿高89岁,被称为“古稀天子”。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了养生四诀:“吐纳肺腑,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