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誉为创造了世界奇迹。基本药物制度也取得阶段性进展。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展开如此大规模的药物制度改革。
医改在一定意义上重新构建调整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互补、上下联动,中西医机构并举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并存、协调发展的服务格局,成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我国长期坚持的“预防为主”方针有了制度安排,这是医改的一个突出亮点。
可以说,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长久地造福国民健康,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了中国式解决办法。
记者:随着各项医改任务落实,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是否得到改善?
陈竺: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是我们多年来希望看到的改革效果。
首先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其次,人民群众卫生服务利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群众更加认可和信任基层卫生服务,其服务利用出现增长趋势。
此外,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城镇显著高于农村,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上述进展说明,医疗卫生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间健康差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记者:群众“看病贵”的难题,在“十一五”期间,尤其是近三年的医改实施期间是否有所改善?您怎样评价医改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陈竺:几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60%,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仅占16%和24%。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5%,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8.6%和35.9%。这一重大结构性变化说明我国卫生筹资结构趋向合理,居民负担相对减轻,公平性显著改善。
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医改,我们发现,医改对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医改构建起群众看病就医的安全网,缓解群众后顾之忧,扩大了即期消费进而拉动内需;医改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促进了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所有这一切,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筹资和服务制度、卫生经济学评价体系、卫生循证决策机制在努力探索中渐趋成熟,体现了我国在民生领域内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创新。
总而言之,三年改革实践和成效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所确立的我国医改的目标、方向和原则是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是可行的,符合卫生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我相信,这些重大变化,将极大振奋广大医改工作者的信心,把医改推向深入。
“十二五”医改攻坚
在完成基础性改革、取得医改阶段性成功之后,“看病难、看病贵”这两大痼疾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大医改”开始向核心区域递推,难点问题也随之显现,利益格局的调整及体制性矛盾的集中暴露,使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大。
价格改革成为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维护这种不合理的机制,还是下决心破除以药补医?”陈竺表示,“十二五”期间,争取在全系统稳妥有序革除“以药补医”弊端。
记者:“十二五”时期,深化医改的内外环境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陈竺:从卫生领域的内外环境看,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快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疾病模式转变,为我国居民带来沉重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二是随着社保医疗制度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期望更高;三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总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业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卫生事业的规模、功能、结构和服务模式都还没做好应对上述挑战的充分准备。
从医改本身看,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性矛盾凸显。一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资源仍然短缺,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相对缓慢,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