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卫生组织为此确定的宣传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迈进”。近日,来自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有340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年近200万人因艾滋病死亡。我国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为42.9万例,加上未发现、未报告的病例,总数估计可达78万例。
从世界第一例艾滋病发现至今,30年来,艾滋病已夺走2500多万人的生命。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疫情形势严峻,潜在的“危险者”似乎就在身边。
防艾希望与失望并存
中国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近日透露,由于各类人群的艾滋病风险意识低,同时一些医疗水平较低的城镇乡村无法提供艾滋病检测,所以仍有大量HIV感染者未被检测发现,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教授说,世界各国为艾滋病防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一直是希望与失望并存。就我国来说,2003年开始启动抗病毒治疗时,病人的病死率约40%左右,现在则降到了17%-18%,艾滋病的死亡总体约下降63%,累计治疗病人10多万例。
吴尊友表示,我国在发现感染者、抗病毒治疗、针对目标人群开展治疗等方面,在全球都做得比较好,但面临的困难也很多,第一个就是歧视。由于歧视,现在发现的感染者比例只是实际感染者的50%,推进抗病毒治疗的速度赶不上疾病发展的速度。现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扩大宣传、扩大检测和治疗,最大限度地发现感染者,降低新感染率、减少死亡率。
增艾八成通过性传播
艾滋病主要侵犯我们的免疫系统,感染者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但化验结果却有抗体。艾滋病的传播是静悄悄的,从潜伏期到出现症状有8-10年,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谁感染的。
吴尊友说,我国艾滋病疫情总体上保持了0.058%的低流行态势,但疫情呈上升趋势,现存活的病毒感染者人数仍在增加。自2005年至今,我国经注射毒品传播和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比例逐年下降,经性传播比例持续攀升。2011年,全国估计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63.9%是通过性途径传播的。其中,同性间性传播比例达到17.4%,且50岁以上群体、学生群体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上升。在今年4.8万新发感染者中,81.6%通过性传播,同性间传播占29.4%。
医学界有这样一个概念,艾滋病首先集中在一些高危险人群当中感染,比如男男同性恋、吸毒者、有多性伴的妇女。当这个人群感染率达到5%时,就是预警,它会开始向一般人群蔓延扩散。目前还没有防治艾滋病的疫苗,健康教育、洁身自爱是最好的“疫苗”。
母婴传播率大幅下降
2009-2010年,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由34.8%下降至7.9%。这是近日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透露的。
他说,2009-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83亿元,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以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累计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1749万人,为农村生育妇女1318万人增补叶酸,完成768万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和91万名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为1390万孕产妇提供了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大幅下降。
此外,从2000年起,我国卫生部在中西部地区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开展健康教育、社会宣传和人员培训,配备产科基本诊疗设备,建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症抢救中心,实行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项目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二代疫苗研制已启动
据了解,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邵一鸣及其研究团队培植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新疫苗,目前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第二代疫苗研制工作已经启动,有望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进入试验。基于对当前艾滋病认识而研发的第三代艾滋病疫苗申报试验工作亦将开始。
邵一鸣表示,艾滋病疫苗是通过基因技术,将艾滋病病毒片段截取下来,放在天花疫苗载体上,培养出新疫苗。2009年结束的一期临床试验证明,该疫苗是安全的,接种者能够产生抗体。
“选择天花疫苗作为艾滋病疫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