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尔巴克氏菌经蚊子传播后,会不会感染人类?对于这个问题,奥尼尔表示不可杞人忧天:“事实上,很多叮人的昆虫本来就是沃尔巴克氏菌携带者,但是我们和平共处了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人类感染的案例。”
但有人担心:沃尔巴克氏菌的大规模应用,可能筛选出更顽强的登革病毒。由于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RNA链,极容易变异,一旦两种传播登革热的伊蚊都经过种群替换,被沃尔巴克氏菌感染,可能会出现能抵御沃尔巴克氏菌的超级登革病毒,到时候人类对登革热的防控就又回到原点了。针对这种担心,奚志勇认为,正如知道抗生素会让细菌产生耐药性,我们还是必须使用抗生素一样,人类不能因噎废食。“就算最后登革热战胜了沃尔巴克氏菌,我们至少也为寻找别的抗登革热方案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我们怎么应用。”
他举了一个颇有争议的例子:“沃尔巴克氏菌导致的胞质不相容现象除了做种群替换外,也可以当做生物农药。曾经有人在印度一个村庄反复投放受感染的雄蚊,最后导致当地的蚊子彻底灭绝。这样的做法由于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而且也有损于生物多样性,学术界一直都对这种研究比较谨慎。”
染菌蚊子可能产生变异?
奚志勇还提到一种潜在风险,那就是物种分化。沃尔巴克氏菌存在许多种亚型,它们彼此之间也会产生胞质不相容,使得感染了不同沃尔巴克氏菌亚型的蚊子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从而无法交流基因产生的新变异。在数百年后,基因变异带来的差别越来越大,这些蚊子就可能变成完全不同的物种。
奚志勇指出,目前针对沃尔巴克氏菌的研究仍然是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它能影响多少种传播疾病的昆虫?能抑制多少种病原体?一切都有可能。在新技术的应用之路上,瞻前顾后,因噎废食只会让人类停步不前。重要的是对风险的严格管控以及在新技术应用前,对公众充分解释技术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坏处,以达成社会共识。
“恶魔附体”的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以蚊子为媒介传播的热带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感染登革热,死亡人数超过2万,全球有40%人口受到它的威胁。登革热病原体是登革病毒,变化多端,共有4种亚型。
登革热会导致骨痛、出血甚至死亡。“登革”这个名字很可能起源于非洲土著居民的语言,意为“恶魔附体”。两个月前,一场登革热在巴基斯坦爆发,导致20余人死亡。
目前,全球尚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效药物,找到控制登革热传播的方法一直是个世界性热点课题。药物治疗的无能为力,研究人员于是把战胜登革热的希望寄托在消灭病媒蚊上。但是蚊子的生命力非常顽强,繁殖速度很快,而常规的药物灭蚊手段会令蚊子越来越具有抗药性,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