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疫情疾病 >> 正文  

刘维忠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改的中医之路

血荒问题,保证群众手术用血安全。建立感冒指数和腹泻指数,自动统计感冒和腹泻人数,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中医和西医干预,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第三十一,中医宣传教育工作。在电视台开办中医养生讲座,成立中医文化促进会,排演中医药题材戏剧,宣传中医工作。

  三、关于中西医结合

  (一)中西医结合意义重大

  毛主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西医结合倡导者。1928年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就指示红军医院,聘请地方有经验的中医“用中西医两法冶疗”伤病员,当时还组织人员采集中草药,办起小型药材厂,制成各种丸、散、膏、丹为战地服务,很快使大批伤病员恢复了健康 。1950年毛主席提出“团结新老中西医,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后来还被列为(面向工农兵、预防第一、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1958年10月11日,卫生部党组向中央写了《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毛主席作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著名批示。在这一批示中,毛主席还指出:“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人至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毛主席的批示,极大地鼓舞了西医学习中医的积极性。据1960年全国西学中经验交流会时统计的资料,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有37个,学员2300余人,在职学习中医的有36000余人。高、中级医药院校,也大多开设了中医学课程,培养了一大批西学中人员。其中,大多数成为以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今天中医药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医具有独到的疗效。1955年,上海名中医章次公先生被调到卫生部任中医顾问。不久,中央“四老”之一的林伯渠患病颇重,呃逆月余不止,西医效果不佳,章次公赴治,三剂药治好了林伯渠。中央办公厅一位同志在闲谈时对毛主席说:“卫生部新来了一位老中医章老,那医术可神了……”接着又将林老案例讲给毛泽东听。毛主席高兴地说:“我早对你们讲过,中医不比西医差嘛,你们还不信。”

  瑞士有67%的选民支持才让中医进入了医保系统,而之前政府是不支持中医的。日本、韩国等国家早已兴起了中医热。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正在进行中医药国家立法。

  中医和西医相比有不少优势。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西医传入中国也就100多年的历史,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看病只能靠中医。甘肃防治甲流有300万人服用中药,疫情很快就得到控制。有的学校把预防甲流的中药放入开水炉,让所有学生服,很快控制了疫情。各大医院收治的重症甲流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中医的一些哲学思想也值得西医学习。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等。2008年一位患者来卫生厅投诉说,他的父亲原来有胃溃疡,后来患脑血栓在一家省级医院住院,医生用大量溶栓药引起胃溃疡大出血死亡。我们想西医如果学习点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想,治疗一个脏器的疾病时能考虑一下对其他脏器的影响,病人的生命就会更安全。2009年甘肃省开展了“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中国中医药报》为此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认为2008年双黄连注射液打死了不少人,而检查发现双黄连制剂本身没有问题,是西医不懂中医给寒症病人注射了双黄连导致死亡。

  中西医结合有利于综合医院提高治愈率、减少住院天数、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医患纠风。卫生部的一位领导讲,北京一个综合医院中医科非常强,这个医院的手术后遗症患者用中医治疗平均每位患者只花了3000元就好了,医患纠风很少。北京另一个综合医院没有设中医科,7个手术后遗症患者用西医方法治疗,平均每人花费300万元还没有治好,纠纷不断。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有340多名伤员转入甘肃治疗。患者多数是骨折伤,卫生厅要求各医院能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一律不准开刀做手术,能用中医针灸解决问题的一律不输液,对其他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卫生厅安排把省中医院、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省人民医院的中药院内制剂免费提供给各医院治疗伤员,效果非常好。做了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的患者半个月就能下床活动,用了中药消肿膏的一天半就消了肿,5名先兆流产的妇女全部用中药保胎成功,伤员非常满意。2011年上半年我去临夏县北原乡卫生院调研,一个30多岁男性患者患痈肿,已经溃烂,正在输抗菌素,我用炒栀子粉拌鸡蛋清外敷,一天就消肿了,三天就结痂了。

  (二)甘肃省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村人口多、财政收入少、自然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