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广东这种乙肝发病率高达12%的肝炎大省。那么,乙肝到底怎么治疗才最有效、最经济呢?记者日前走进了广东省最大的肝病治疗基地——中山三院感染科,与该科的五位知名专家共同探讨乙肝治疗的一系列话题。
高志良:发病率12% 广东仍是乙肝大省
近十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国乙肝的新感染率已经有所下降,然而乙肝的发病情况却不容乐观。据高志良教授介绍,目前乙肝的发病率全国为
7.18%,广东省为12%。而光是中山三院的感染科,乙肝住院患者一年就有3000多,门诊病人更是在14万左右。高志良笑言:"可以说中国是一个肝炎大国,而广东是肝炎大省。"
而在谈到乙肝歧视的问题时,高志良认为,引起乙肝歧视的主要原因,一是很多人对乙肝知识不太了解,觉得乙肝很恐怖。担心能不能一起吃饭,其实乙肝指南中写得很清楚,一起吃饭不传染乙肝。另外,很多单位招工,只要是肝炎就不要,这也是因为对乙肝知识不了解造成的。
邓子德:乙肝治疗目标是"双达标"
提起乙肝治疗,很多人认为这是件没完没了的事,觉得"一旦扣上乙肝的帽子,终身都甩不掉"。事实真的如此吗?
对此,邓子德教授指出,其实乙肝治疗是有临床治疗目标的。其中有两个指标很重要,第一个是乙肝病毒DNA的水平,它是反映病毒复制最主要的指标。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三阳转小三阳,
医学上称作E抗原的血清转换。现阶段的各种抗病毒药物,有一些药物对E抗原效果比较好,像干扰素,有一些主要是对乙肝病毒DNA抑制能力强,像核苷类药物。"正确运用这些药物,让患者达到良好的病毒抑制,同时让E抗原转阴,是最理想的状态。"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做出合理的选择,让患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实现E抗原转阴和乙肝病毒DNA转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达标"。
崇雨田:乙肝治疗前后都要坚持随访
乙肝治疗除了实现"双达标",治疗前、中、后的定期随访也非常重要。崇雨田教授指出,很多情况下肝病没有任何症状。当大多数患者真正觉得不舒服时,比如出现黄疸或特别累时再去医院常常太迟。
崇雨田强调,没有开始抗病毒治疗的病人需要随访,抗病毒过程中需要随访,停药以后也要随访。他告诉记者,这两三年陆陆续续发现有一部分随访病人发生肝癌,但是这些患者很幸运,由于该院定期的随访制度,比如三个月到半年的肝功能检查,半年一次的B超,现在发现的肝癌都是小肝癌,早期治疗后的效果非常好。另外,还有更多的患者通过随访,及时调整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方案,避免了耐药现象的产生。
赵志新:早期干预才是最省钱的方法
由于乙肝治疗需要长期作战,很多患者都特别看重治疗费用问题。不少人一开始治疗就盯着药物的价格,有些人甚至因为经济的原因自己中途停药,导致病情反复。为此,赵志新教授强调,从医生的角度来讲,怎么让病人的治疗费用更经济,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病人的治疗是否特异性的治疗。慢性乙肝治疗有抗病毒治疗和其他各种治疗方法。如果病人的适应症需要抗病毒治疗,就应选择抗病毒治疗,这样可以将有效的费用用在最需要的治疗上。
第二,选择治疗药物的方面,医生应给病人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考虑哪个药物更适合病人,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药物。患者自己不能单凭药物的单价来评定,应该看能够给病人带来的获益是多大,而且应通过长期受益来评估价格。
第三,建议病人进行规范治疗。比如要叮嘱病人按时服药,避免耐药,一旦产生耐药就会提高费用。
第四,建议病人一定要规范的定期复查。最重要的是早期发现疾病有没有进展,或监测有没有出现耐药,并进行早期处理,这样可减少后期的医疗费用支出。
第五,目前,我们国家对乙肝病人有很多政策,比如医保,可以帮助参保人节省大笔费用。另外,不少大医院都会有一些临床新药的研究,经济比较困难的病人可以参加试药。
谢冬英:乙肝病人不宜过度进补
而在乙肝病人的日常保健方面,谢冬英教授则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为了避免加重肝脏负担,要吃容易消化、不要太油腻和上火的食物。
第二,食物要干净卫生,少吃贝壳类食物。主要是防止感染,如肠道感染很容易引发胆管感染,进而影响肝脏,这是导致病人住院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贝壳类食物容易隐藏其他的肝炎病毒,如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如果在乙肝基础上重叠了这两种病毒
[1] [2] 下一页